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219932
网状植皮修复腰背部浅表脂肪瘤样痣切除后巨大创面一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曹玉娇,李强,李峰永,胡金天,周宇,丁健,张思娅
第1页

    参见附件。

     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肿瘤,临床较少见,我科于2011年9月收治1例腰背部巨大肿物患者,手术切除后应用网状植皮覆盖创面取得良好效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脂肪瘤样痣,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女性,26岁,主因“发现左腰背部肿物23年”入院。患者3岁时父母发现左背部一核桃大小肿物,因患者年龄小未行手术,8岁时肿物生长至拳头大小,于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结果回报为“脂肪瘤”(具体不详),后行肿物切除手术,术后复发,13岁时发现原部位出现一黄豆大小肿物,随生长发育长大,未予治疗。现肿物体积较大,无疼痛及瘙痒感觉,偶可挤出白色豆渣样物质,患者自觉影响美观及生活,为解决此问题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专科情况:左侧腰背部可见突出皮肤表面巨大疣状肿物,最长约20cm,最宽约16cm,质地较软,表面有少量毛发生长,无红肿,无破溃,可闻及异味,周围可见多个直径不等相同性质包块。患者家族中无类似患者。血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凝血、心电图、胸片等均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为“腰背部巨大肿物”。图1~4。

    1.2 手术方法:患者右侧卧位,全麻插管生效后,常规洗手、消毒后,铺无菌巾单。

    1.2.1 一组:以75%酒精再次消毒供皮区,于左侧臀部及大腿处用取皮鼓取0.45mm中厚皮约20cm×10cm。供皮区部分创面折叠缝合,溃疡油绸覆盖,加压包扎。将皮片以拉网机打孔制成网状皮片备用。

    1.2.2 二组:距肿物周边5mm以美蓝标记切口线,测量切除范围约25cm×25cm,碘酒纱垫覆盖于肿物表面,以4号线与皮肤固定,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浅层,电凝止血,可见肿物原有切口附近皮下脂肪与肌肉组织交织排列,层次不清。尽可能去除肉眼可见异常脂肪组织。创面充分止血,盐水冲洗,更换无菌手套及器械后,拉拢缝合创缘缩小创面,将网状皮片游离移植于创面上,3-0丝线缝合于皮肤,留长线,纱布堆加压包扎。切除的肿物送病检。

    1.3 结果:术后抗炎治疗5天,术后第7天打开植皮包堆,网状植皮成活良好,术后第18天拆除植皮区缝线,大腿供皮区愈合良好。术后病理结果回报:真皮层可见脂肪细胞灶状聚集,病理诊断为浅表脂肪瘤样痣(图5)。

    2 讨论

    浅表脂肪瘤样痣最早由Hoffman和Zurhelle于1921年提出,临床少见,按皮肤病变特点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根据该患者3岁出现病损,肿物呈皮色并融合成大的斑块,表面呈疣状,没有超过躯体中线等特点,属于多发型[1]。浅表脂肪瘤样痣临床表现特异,但初发或单发时须与神经纤维瘤、皮肤纤维瘤、脂肪瘤、畸胎瘤等增生性疾病相鉴别[2],本例患者初发时曾误诊为 “脂肪瘤”,文献也曾有误诊为“脂肪瘤”,实为该病的报道[3]。本病主要依靠病理确诊,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真皮内出现异位的脂肪组织。Jones[4]等总结20例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组织病理改变,最早指出本病伴有结缔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胶原疏松,胶原束排列不规则,但单个胶原束不像结缔组织痣中那样粗大;弹性纤维在真皮下半部正常,而越向表皮越稀疏。本病预后良好,如无外形及功能影响可暂不治疗,若需手术治疗可行皮瓣转移修复或分次切除的方法[5]。本例患者肿物面积较大,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笔者采用网状游离植皮覆盖肿物切除后的创面,可以Ⅰ期完成手术,大大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针对该患者是较为适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姜祎群,孙建方,李阿梅,等.皮肤浅表脂肪瘤样痣2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2):92.

    [2]林挺,杨慧兰,李雪梅,等. 浅表脂肪瘤样痣临床病理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7):1354.

    [3]赵亮,方方,洪克春,等.胸背部巨大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3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