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5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599468
透明质酸隆鼻并发鼻部血管栓塞一例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5日 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第12期
     随着整形业的发展,透明质酸注射隆鼻以快速无痛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注射病例逐年的增多,相应的并发症病例越来越多。注射透明质酸隆鼻的并发症有疼痛、红肿、瘀青、皮肤坏死、甚至失明等。笔者去年遇到1例注射隆鼻术后鼻部血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女,25岁。行1ml透明质酸隆鼻术,于鼻根部骨膜注射0.8ml,于鼻尖皮下推注0.1ml时患者突现异常疼痛立即停止注射。查鼻头部及双侧鼻翼皮肤苍白,无出血瘀青,鼻感觉迟钝,皮肤温度微低,按压皮肤无回血,双侧视及眼球动眼无影响,对光反射(+),按压针孔无出血,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如图1~2)。

    1.2 处理方法

    立即给予透明质酸溶解酶1 500U于注射部位注射溶解,反复加压按摩注射区。约15min,鼻头鼻背皮肤现瘀青,左侧额头线性皮肤瘀青,左侧鼻翼穹窿皮肤苍白,静推地塞米松硫酸钠注射液10mg,红霉素软膏涂抹针孔,按摩、热敷20min皮肤颜色好转。同时给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30mg/次肌注,1次/8h。高压氧辅助治疗。大型氧气加压医用氧舱(YYCo8A-1),压力为0.2Mpa,单人纯氧舱,1h/次,2次/d。注射后3d鼻部皮肤瘀青好转,左侧鼻翼穹窿皮肤苍白渐渐恢复正常肤色,无皮肤红肿,无溃烂,无分泌物。注射7d后痊愈,无不良结果(如图4)。

    2 讨论

    透明质酸是一种天然多醣体,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如鸡冠、脐带、眼球的玻璃体中、软骨和皮肤的真皮层、关节液等部位[1]。玻尿酸注射和胶原蛋白注射都是将物质以填充的方式注入真皮的褶皱凹陷或欲丰润的部位。透明质酸自身充填到人体内很快会被吸收,一般1~2d,但与底物交联后,交联的程度越高降解越慢[2]。目前,临床应用的透明质酸大概6~12个月就会完全降解吸收。透明质酸注射隆鼻是一个常见的微创整形,但也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肿胀、瘀青、感染、移位、皮肤坏死、失明等。鼻部血供丰富一般很少发生血管栓塞,一但发生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结合临床表现和文献总结出透明质酸隆鼻导致血管栓塞的原因不外乎血管内因和血管外因。血管内因包括透明质酸直接推入血管导致堵塞。针头刺破血管壁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进一步影响血运[3]。血管外因包括水肿、出血、炎症及透明质酸对血管的压迫导致血流不畅导致皮肤坏死。血管堵塞又分为动脉堵塞和静脉堵塞。动脉堵塞的临床典型表现为:注射区发生异常疼痛和皮肤即刻或数小时内发生发生苍白。常可见血管走行的皮肤颜色变化,短期内出现紫黑。静脉堵塞较动脉堵塞表现较缓,一般为表现为注射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皮肤紫青或渗出肿胀[4]。

    对于血管堵塞的治疗核心是防止皮肤坏死。治疗方法为:①发现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立即停止注射,于原注射区给予透明质酸溶解酶(一般为150~1500U),溶解酶溶解透明质酸以减轻对血管的压迫或堵塞;②按摩热敷注射区,以减轻局部水肿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缺血;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硫酸钠注射液10mg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④盐酸罂粟碱注射液30mg肌注(1次/8h)减少周围血管痉挛;⑤局部皮下深层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每日5000U/0.2ml)以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外敷2%的硝酸甘油贴[5];⑥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含量,在血红蛋白氧合饱和的状态下,氧分压增加后血浆内溶解的氧气增加,氧气压力增大。周围组织有充足的动脉血供,血浆内的氧气就可以保证缺血组织的氧供,纠正局部组织缺氧状态。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从而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局部组织内氧供得以保证,改善局部营养状态,从而加速组织溶解和吸收[6]。

    [参考文献]

    [1]丁芷林.关于玻尿酸注射美容196例的体会[J].中国生物美容,2010,1(1):18.

    [2]黄明欢,宋建星.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5):866.

    [3]王娜,王建,张晨,等.透明质酸填充剂并发症的认知与防治:文献回顾与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1):669-670.

    [4]刘自芳,赵茜,夏炜.面部透明毛质酸注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5):261.

    [5]黄一雄,范志宏.透明质酸在鼻面部注射中引发缺血性障碍并发症的治疗总结[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2):2187.

    [6]梁伟中,周正.高压氧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710-713.

    [收稿日期]2015-03-23 [修回日期]2015-04-20

    编辑/何志斌 (叶雪玲 崔东 樊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