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40058
联合纵肌的MRI解剖新概念(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余宏 高春芳 郭茂林 郭维亚 朱杏莉 张伯英
    参见附件(12kb)。

     肛管正中冠状面MRI图像(图a)显示,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有3个MRI影像层。肛门内括约肌(即图中的肛门平滑肌)一侧的高信号层,来自于直肠浆膜下层和肛提肌上筋膜,我们称之为内侧间隙层,相当于Shafik的第2间隙层。肛门外括约肌一侧的高信号层,来自于肛提肌下筋膜、耻骨直肠肌的肌外膜和肛门外括约肌的肌外膜,我们称之为外侧间隙层,相当于Shafik的第3间隙层。二者之间的低信号层,来自肛提肌横行部,是为肛提肌垂直部层。

    肛管下部斜横断面MRI图像(图b)显示,在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有2个高信号环夹着1个低信号环,分别是肛管正中冠状面上显示的内侧间隙层、肛提肌垂直部层和外侧间隙层。

    5 观察和测量

    在肛管下部、中部和上部斜横断面MRI图像上,60例受试者的联合纵肌都出现了分层现象,内侧间隙、肛提肌垂直部和外侧间隙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层面测得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距为男性3.4±0.8 mm,女性3.9±0.9 mm,P值 > 0.05;两组间距的性别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6 讨论

    以往的影像研究,忽视了联合纵肌是否分层问题。1989年Law等人[4]的肛内超声成像、2000年Rociu等人[5]的肛内线圈MRI和2004年Kashyap等人[6]的体线圈MRI,均报导了肛管分为与解剖对应的5个解剖层,即黏膜层、粘膜下层、肛门内括约肌层、联合纵肌层和肛门外括约肌层,并没有深入讨论联合纵肌是否有分层问题。

    当前的研究,确认了联合纵肌分层现象。我们发现在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至少有3个MRI解剖层,即内侧间隙、肛提肌垂直部和外侧间隙;因此,肛区应当有粘膜,黏膜下、肛门平滑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内侧间隙、肛提肌垂直部、外侧间隙和肛门外括约肌等,共7个MRI解剖层。

    回顾文献,我们发现早期的MRI研究者普遍弄错了肛区的解剖层。在肛内线圈MRI研究中,由于肛内线圈MRI不能可靠显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某些时候恰好将肛区显示为5个MRI层[7];就这样,错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体线圈MRI研究中,由于没有肛内线圈对肛区结构的扭曲作用,联合纵肌分层现象更加明确,肛区MRI解剖层明显多于5层,只要稍加注意,研究者就会发现联合纵肌的分层现象;但是,由于5层观念的束缚,研究者只能随意挑选一些MRI影像层进行标记;从而导致了MRI解剖层的标记出现错误。

    联合纵肌的MRI分层与Shafik的显微解剖分层很不一致,表现在Shafik提出的第1间隙层、直肠纵肌层、耻骨直肠肌下延部层和第4间隙层没有出现在当前的MRI图像上。最新组织学研究表明,直肠纵肌只有很少的肌纤维[8];因此我们认为直肠纵肌没有被MRI显示是很正常的事情。经过反复寻找,我们确认了耻骨直肠肌并无下延部[9];可能的原因是在做组织切片时耻骨直肠肌发生了变形,误导了Shafik。

    MRI征象提示直肠纵肌不可能与肛提肌发生融合。Levy认为二者发生了融合。内侧间隙的出现,表明直肠纵肌与肛提肌被一层较厚的含脂筋膜间隙所分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