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40589
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梁华东 刘庆丰
第1页

    参见附件(1000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至 2010年12月128例首次应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 患者随访时间6-14个月,病例治愈率54.7%,显效率33.6%,有效率达88.3%。(2)不良反应 本组病人中,16例出现色素沉着(12.5%),8例出现浅表性疤痕(6.3%),3例出现破溃感染(2.3%),无因治疗导致严重疤痕及其他意外损伤。(3)小面积比大面积草莓状血管瘤的治疗更有效。结论:(1)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2)小面积草莓状血管瘤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小针高频电凝适合小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的治疗,加速血管瘤的消退。

    【关键词】小针;高频电凝;草莓状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62-01

    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草莓状血管瘤多见于头面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也可见于躯干及四肢,少数病例病灶发展较快,累及大片正常组织并向深部扩散,破坏性强[1]。尽早阻断其病程发展是降低瘤体损害的关键。我科从2008年1月采用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1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8例,男56例,女72例,男女比例1∶1.3。 年龄分布:1-6个月58例,7-12个月46例,13-36个月24例。血管瘤面积:0.3cm×0.3cm-4.6cm×5.5cm。所有病例均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筛选,发病多在出生一周至一个月内,呈点状或块状红斑,肥厚,压之褪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病变处皮温正常或略高,临床诊断为草莓状血管瘤。

    1.2 治疗方法

    1.2.1 采用临床常用高频电刀作为治疗器,选择单极电凝模式,电凝头消毒处理备用;华佗牌针灸针0.3×25mm,消毒处理备用。

    1.2.2 术前准备。术前谈话,签手术同意书。对病变部位照相存档,以观疗效。去除患者身上佩带的金属饰品,将电极板紧贴患者身上。

    1.2.3 碘伏常规消毒术区,铺孔巾。从病变周围正常皮肤向病区下注射0.5-1%利多卡因局麻,后压迫数秒止血。选择电凝功率,视病变深度而定,一般选择8-12w。一手持小针刺入病变皮肤,另一手持电凝头触碰小针进行电凝。先沿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分界处进行电凝,后逐渐向病变中心,遇到出血较多时压迫止血。刺入深度根据病变来调整,一般1-2mm;针距以治疗情况随时变化,但不能太密,以防术后遗留疤痕;时间1-2秒,见电凝孔周缘变白皱缩、红斑消退或变色可停止电凝。若病变较大,应分次治疗,但首先要沿周边电凝,控制瘤体的继续外扩生长。治疗结束术区涂抗生素药膏,无菌纱布包裹。

    1.2.4 术后护理:嘱病人家属注意病变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直到到创面自行愈合。

    1.3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收集的数据采用Ridit分析方法行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组间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2]:按照国内常规,将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或消退>90%,表面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6个月以上随访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瘤体缩小60-89%以上,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或有轻度色素沉着,无功能障碍,外观基本正常,但瘤体尚未完全消失,仍需治疗。好转:瘤体缩小30-59%,还需继续治疗。无效:瘤体无缩小,抱持不变或继续增大。

    2.2 临床疗效:小针高频电凝对不同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分析(表1)。

    表1 小针高频电凝对不同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疗效比较

    (F8.367,P0.00)

    高频电凝对不同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P0.00),面积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率越高,面积≤1cm2的草莓状血管瘤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面积>20cm2。A、B、C、D组疗效进行两两比较显示:A组与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2.3 不良反应:本组病人中,16例出现色素沉着(12.5%),8例出现浅表性疤痕(6.3%),3例出现破溃感染(2.3%),无因治疗导致的严重疤痕、肢体畸形及其他意外损伤。

    3 讨论

    草莓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血管瘤,好发于面颈部,表面高低不平,多高出皮肤。大约30%的患儿在出生时即有,大多数出现于生后一周到一个月内,之后有数月的增生期,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稳定期,继之消退期。增生期的血管瘤一般发生在一岁以内,尤其在半岁以内往往生长较快。所以应树立积极治疗的观念,阻断新生血管生成的某一环节,防止病灶增殖,对并发症的防治及后期外观恢复均十分有利[3]

    目前草莓状常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手术切除、冷冻治疗、药物注射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等。由于婴幼儿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低,且单纯手术难以完全切除瘤体,出血风险高、创伤大,易致局部缺损,遗留明显疤痕甚至功能障碍,需行后续植皮、皮瓣整复等治疗;冷冻治疗穿透深度浅,易损伤表皮,效果局限;药物注射现应用较为广泛,但因其毒副作用使单次用量受限[4];激光治疗的深度有限,效果不理想;放射治疗易出现成骨生长中心的阻抑、深部组织损伤及慢性放射性皮炎等[5],现已较少应用。

    高频电凝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局部组织产生的集中热效应,即在大电流密度下,瞬时产生巨大能量,使电极下的组织快速脱水,同时使局部毛细血管及周围组织凝固、坏死,继而发生纤维化[6],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较前述方法有明显优势:治疗深度、电凝功率可随意调整,视病情而定,有较大灵活性;对面积较大的草莓状血管瘤,可行分次治疗,且可在初次治疗就可限制其外扩性生长;术后疤痕、色素沉着较少,甚至可自行消失。使用小针高频电凝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电凝功率,防止周围组织的意外损伤;治疗面积较大时,最好做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减少病人痛苦;电凝时应在病损上间隔点刺,可防止愈合后遗留明显的瘢痕;较大面积的血管瘤需分区分次治疗;治疗后的小创面做适当处理。临床统计学分析显示,小针高频电凝对中小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疗效最佳。临床实际治疗中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色素沉着、浅表性疤痕、破溃感染等,可能与操作时电凝过密、次数过多及术后护理不善有关。

    通过对3年来来我部诊治的128例患者的观察,认为小针高频电凝法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正常组织受损小,可作为重要治疗方法,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炜.整形外科学:上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0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