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40689
晶状体置换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凌宇 赵玲
第1页

    参见附件(1918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晶状体置换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行晶状体置换术58例(65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术后囊膜混浊者4只眼(6.2%);黄斑水肿1只眼(2.2%)。总像差的RMS值范围0.29~2.35μm,平均为1.32±0.87μm。结论:晶状体置换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晶体;人工;白内障;近视

    【中图分类号】R7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69-01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and cataract eyes

    Ling Yu Zhao L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and cataract eyes. Methods: 58 patients (65eyes) received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Postoperative effect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isual acuity achieved 0.5 or better in 38 eyes (58.3%) after 1 month. The 4 eyes have posterior capsule pacifications; 1 eye has macular edema. The RMS values of the overall wavefront aberrations is ranging from 0.29~2.35μm,mean1.32±0.87μm.Conclusion: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es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myopia with cataract.

    【Key words】Lenses;intraocular; Cataract; Myopia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晶状体置换术是治疗该类病人的主要手段[1]。随着人工晶体技术不断发展,出现按高度近视眼晶体形态设计的人工晶体,我院从2007年开始应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门诊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行晶体置换术,其中男30例(33眼),女28例(32眼),年龄52~83岁,平均65.16岁,屈光状态6.00~26.00D,平均18.60D,眼轴27.75~33.18㎜,平均29.96㎜。术前矫正视力指数/眼前~0.3。晶体核硬度Ⅱ~Ⅳ级。排除其它严重眼病(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白斑等)。

    1.2 人工晶体及公式选择:法国爱欧公司生产的一片式Bigbag人工晶体,材料为亲水性丙烯酸,光学部为前凹后凸设计,直径为6.5mm,总直径为10.35mm,夹角为12°,A常数120,前房深度为6.14 mm,度数为-10~+13D(以0.5度递增)。使用 Cannon RK-F1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SIEMENS Sonoline Versa AB超仪测量眼轴,应用软件按SRK-T公式算出人工晶体度数。根据患者生活工作习惯,选择预留度数-1.0~-3.0D,平均-2.0±0.49D。

    1.3 手术方法:病人均采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上方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截囊针连续环形撕囊≥6mm,水分层和水分离,使用Legacy 20000(Alcon公司)或Sovereign(AMO公司)超乳机(最大阻塞负压400mmHg,能量30%,流量26ml/min),辅助钩对冲挤压碎核,注-吸皮质,注入粘弹剂,用特制晶体植入器植入bigbag或corneal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吸除粘弹剂时用辅助钩及灌注头将人工晶体居中并紧贴晶体后囊并确保其无皱褶,侧切口注水使前房深度与术前相近,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1.4 术后观察指标:观察术后1个月的视力、矫正视力;术后1~24个月后发障、晶体位置、眼底并发症等;术后3个月波前像差(Suzhou Brite Eye Model WAF1000 )检查。

    2 结果

    2.1 视力及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最佳矫正视力≥0.5者55只眼,占84.6%(表1)。

    表1 65只眼术后1月视力分布(眼)

    2.2 并发症:观察术后24月,后囊膜混浊及皱褶者4只眼,占(6.2%),均未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未见人工晶体偏位者。观察术后6~24月,未见视网膜脱离者,术后1月黄斑水肿1只眼(1.5%),3月水肿消失。

    2.3 波前像差:使用主观波前像差仪(Suzhou Brite Eye Model WAF1000 )在暗室条件下,测量患者3个月后的波前像差,得出总像差的RMS值范围0.29~2.35μm,平均为1.32±0.87μm。

    3 讨论

    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结构,使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存在诸多问题:①术前如何选择适合高度近视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②医师手术过程中如何保持稳定的前房;③术后人工晶体位置不稳定而造成病人视觉质量差,如人工晶体实际与预留度数差别较大、术后眩光、术后暗视力差等情况;④术后后发障、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并发症较多。第三代理论公式SRK-T的出现和应用,使预测人工晶体度数的误差远远小于第一、二代公式[2]。随着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改进提高,已经很好的解决了手术中出现前房不稳定、前房漏水等情况,减少了手术操作带来的一些并发症。

    白内障摘除后植入人工晶体已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常规手段,但对于高度近视是否同时植入人工晶体则有争议,因为常规设计的人工晶体用于高度近视眼位置难于固定、度数误差大等。直到1989年负度数人工晶体的问世,解决了高度近视所需度数的问题。我国从1996年开始用于临床,但因晶体不能折叠,手术仍需扩大切口。1999年开始应用负度数的折叠式人工晶体,使高度近视患者得到了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优势,但因晶体形态仍没按高度近视者设计,因而临床上仍然常出现后发障、晶体位置不固定等问题[3]。从2003年1月开始,应用了专为高度近视者设计的bigbag人工晶体,使手术达到了小切口的要求,同时人工晶体形态符合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结构。本研究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均接近60%,证明了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利用SRK-T公式,植入专为高度近视设计人工晶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1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