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66370
醒脑开窍配合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140例(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廖秀莲 欧阳强波 孙洁 张露芬
第1页

    参见附件(4076KB,3页)。

     1 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2007至2010年新加坡广惠肇留医院及新加坡中华医院符合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条件的病例14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77例)。年龄介于23-88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2个月至6个月,平均病程少于3个月。病类诊断分型:轻型8例,普通型26例,重型102例,较重型4例。

    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疗效评定分级标准及排除标准

    依据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病类诊断标准〖7〗进行临床资料评定。

    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气虚血瘀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兼症: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2.2 诊断要点

    起病特点: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象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3 疾病分期标准

    (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2.4 纳入标准

    (1)符合中风病西医诊断标准。

    (2)符合气虚血瘀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断标准。

    (3)年龄90岁以下。

    (4)病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本临床试验者。

    2.5 疗效评定分级标准:采用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1)基本痊愈(基本恢复):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病类评分≥81%,积分在6分以下;

    (2)显效(显著进步):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基本生活能自理,介于56%~80%;

    (3)有效(进步):症状及体征好转,介于36%~55%,能扶拐行动或肢体、语言功能改善;

    (4)稍进步:介于11%~35%;

    (5)无效(无变化):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病类评分<11%;

    (6)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2.6 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

    (3)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7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7.1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需予剔除。

    ②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盲法试验中被破盲的病例,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

    2.7.2 中止试验标准

    ①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

    ②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3 治疗方法

    采用“醒脑开窍”配合益气活血通络针刺法治疗。(1)“醒脑开窍”头针主穴选用人中(督脉)、上星(督脉)、百会(督脉)、四神聪(经外奇穴)、印堂(经外奇穴) 、偏瘫对侧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操作:患者取卧位,患侧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25号1.5-2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央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5寸,留针30分钟;(2)体针主穴选用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双侧血海,操作:患侧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25号1.5-2寸毫针(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体针配穴选用引气归元、活血通络的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天枢穴,行提插补法。“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体针联合使用, 每周治疗2次, 3个月为1疗程。

    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5 结果

    5.1 针灸治疗前临床资料分析

    5.1.1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性别与发病年龄分布未呈现明显相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

    注:X21.658a,P0.646。

    5.1.2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病情轻重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男女两组间病情轻重的病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性别与病情轻重分布相关性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病情轻重比较

    注:X28.041a,P0.045。

    5.1.3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年龄与病情轻重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各年龄层组间趋势相同,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年龄与病情轻重比较

    注:X210.235a,P0.332。

    5.2 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分析

    5.2.1 疗程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见表4),结果显示,疗程与疗效比较,两个疗程疗效优于一个疗程,有显著性差异(P<0.01) 。

    5.2.2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患者性别与疗效相关性不显著,疗程与疗效比较,两个疗程疗效优于一个疗程,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5.2.3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见表6),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4 疗程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

    注:X238.950a,P 0.000。

    表5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

    注:X245.777a,P 0.000。

    表6 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残程度评分观察

    注:X2133.707a,P 0.000。

    6 讨论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之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机制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阻络,气血逆乱,窍闭神匿,上犯于脑,痹阻脑脉或血溢脉外而发病〖8〗。而脑为“元神之府”,脑窍闭塞则神无所附,肢无所用,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7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