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1066890
科研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日 《医药世界》

[点击上图放大]

     科学家发现病毒外壳有弹性

    一些病毒的外壳坚固程度堪与硬塑料媲美,同时又极具弹性。欧洲科学家2004年5月3日说,他们的这一发现对于寻找更有效抵御病毒感染的手段可能会有帮助。

    荷兰和西班牙科学家在新一期网络版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他们对一种名为“phi29”的噬菌体病毒进行了实验。该病毒外面包裹着一层蛋白质外壳,可以在病毒从一个宿主细胞向另一宿主细胞转移的过程中,对病毒DNA起到保护。

    外壳能够对处于宿主细胞外的病毒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有研究显示,外壳强度如何也许还和病毒在宿主细胞外时感染力的持续时间存在关联。科学家们认为,加深对病毒外壳机械特性的了解,将会有助于更有效地对付病毒感染。另外,病毒外壳本身也很有学问,它是病毒利用最少量蛋白质自我组装出的具有精确几何形状的坚固结构。因此,研究病毒外壳机械特性也可以给设计更坚固的人造纳米装置提供借鉴。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可治愈

    日前从上海瑞金医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在白血病治疗领域获得重要突破,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能基本治愈了。这是人类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介绍,他参与这一白血病研究工作,将西医和中医的治疗理念结合在一起,采用维甲酸、砒霜、化疗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已取得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很高治愈率。据透露,这项成果的新药开发工作正与黑龙江一家制药企业合作进行,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随访61例,30个月,无1例复发。

    导致毒瘾的蛋白被发现

    美国科学家通过有可卡因毒瘾的实验鼠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质能使实验鼠对可卡因不断产生“渴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找到彻底戒断可卡因毒瘾的新方法。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专家彼得·卡利瓦及其同事对AGS3蛋白质进行研究,发现它在可卡因瘾的形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人员连续一周为实验鼠注射可卡因,使其成瘾后停止注射。在随后8周内,产生毒瘾的实验鼠脑内AGS3的水平比普通老鼠高出30%到100%。这种蛋白质主要集中在鼠脑的额前叶皮质区及伏隔核区,这两个区域都与毒瘾的产生有关。为了进一步确定AGS3水平的升高是否与毒瘾有关,研究人员给没有毒瘾的实验鼠注射了AGS3。结果这些小鼠吃了极少量的可卡因后,就“疯狂”地抓住分发可卡因的玻璃棒不放,突然变成了“瘾君子”。而当实验鼠脑内的AGS3蛋白质作用被阻断后,它们又对可卡因不闻不问了。研究人员认为,AGS3蛋白质水平过高,是导致可卡因成瘾者在戒断过程中复吸欲望高涨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准备作进一步研究,以确定AGS3是否也在其他化学物质成瘾中有重要作用。

    纳米骨首获市场准入

    经过1年4个月、近300例的人体临床实验,由清华大学材料系崔福斋教授课题组研制成功的纳米人工骨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类植入产品试生产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可以在市场上公开销售和应用的纳米医药产品。

    纳米人工骨(NB系列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是国家“863”、“973”支持的攻关项目,它与原有传统人工骨材料的最大区别在于,修复后的骨头和人体骨完全一样,不会在体内留下植入物。而且这种材料的性能使大夫手术操作方便,与其他类型的骨修复材料价格相当。目前该材料已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10余所医院进行了应用,有4所医院给出了临床实验报告,患者满意度为100%。

    据介绍,根据不同的需要,现在的纳米人工骨可以被加工成颗粒状、柱状、块状等多种形状。专门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可注射的纳米人工骨针剂以及复合干细胞、复合生长因子的纳米人工骨材料正在实验中。

    肿瘤抑制基因是结肠癌药物的新靶点

    约翰斯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基因家族,这种基因的突变与四分之一的结肠癌有关,而且也与其它常见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和肺癌有关,将可以做为新抗癌药靶标。

    研究人员分析了157个结肠癌病例后,发现77个病例中,发生制造酚基乙氨酸磷酸酶酶的突变,这种酶可以帮助协调与细胞生成长、死亡、分化,和侵入附近组织的六个基因。它们通常会关闭肿瘤的生长,而达到所谓的肿瘤抑制效果,但在癌症患者中,这些基因发生突变而无法适当地运作。

    国内自主研发的冠状病毒抗原诊断试剂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近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宣布,该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RS-CoV冠状病毒抗原诊断试剂(酶联免疫法)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目前,该所开发的SARS冠状病毒抗原诊断试剂已经取得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验合格报告,成为国内首批开展SARS冠状病毒抗原诊断试剂研制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的3家企业之一。该试剂检测结果一般是在1-2个小时内得出,最长不超过2个小时。据悉,由于受到SARS病毒毒株管理制度等的限制,目前,该试剂对国内流行的8种冠状病毒毒株中的5种进行了检测,效果相当明显。研究人员对其它3种毒株的测试效果持乐观态度。

    首个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建议出台

    近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根据全国8个大学医院及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推出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针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建议(以下简称诊断标准建议)。在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办的题为“认识中国人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的特征”的研讨会上,专家共同指出,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组合而成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增加发生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同时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新的诊断标准建议中,只要具备其中的任何3个或全部组成部分,即可被诊断为代谢综合征。据估计,在中国城市人口中每8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1人患有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可以前瞻性地识别患冠心病的危险,而且对新发糖尿病的预测有价值。所以标准建议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科研小组发现非免疫细胞可产生免疫球蛋白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由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非免疫细胞也可产生免疫球蛋白,部分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获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除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外,实际上在一些非免疫细胞,如肿瘤细胞(如肺癌、卵巢癌、肠癌等)及部分正常的上皮细胞内免疫球蛋白基因同样存在功能性基因重排,并产生一定量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对癌细胞来源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功能研究发现,若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抑制癌细胞表达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封闭其活性,则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加,免疫球蛋白分子除行使免疫功能外,还具有迄今尚未发现的生长因子样的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癌细胞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结构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上都有不同于B淋巴细胞的典型特征。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有望改写现有免疫学教科书的源头性创新的研究成果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重新定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来源,并阐明免疫球蛋白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所具有的迄今未知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