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5年第1期
编号:11066820
药交会,走在彷徨的春天里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日 《医药世界》 2005年第1期
     时至今日,药交会虽然在场面上依然“续写”着往日的荣耀,但由于事过境迁,如今的药交会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落伍了。业界人士开始用“萧条”、“萎缩”、“冷清”甚至沉船“泰坦尼克”等字眼,来形容药交会,有人甚至预言,药交会行将“消失”。一种由于“衰落”而导致的“失落”情绪,开始弥漫在人们的周围。

    事实上,在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药交会上各种新记录的诞生仍然在不断满足着人们新的憧憬:据记载,1994年的百泉药交会有近6万名中外药商参会,1995年其成交额高达16.5亿元。

    当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的惊涛骇浪声震云天之时,医药行业依然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改革的滞后惯性的维系着药交会的空前盛况和它丰厚的物质回报,药交会浓厚的“计划”色彩或多或少地被人淡忘了。

    然而“医改”终于到来了,形势迅速逆转。起初只是局部的交易平淡,到2000年,夹杂着药品降价风潮,全国的药交会已经整体上呈现出成交额下滑的疲态。昔日屈指可数的知名药交会无一例外地陷入“大萧条”:2000年下半年全国药品交易会在天津落下帷幕,会场“交易气氛活跃,成交情况欠旺”;在上海举行的2001年上半年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不少厂家代表都摇头表示合同交易的情况不理想。昔日风光无限的“成交额”已经无人提及,多数最终成了压在箱底被隐晦的未知数。

    信息技术革命同样冲击着药交会的传统商业模式。旧的药材、药品贸易非常注重集散交易,随着近年来国内信息与交通业的高速发展,信息资讯和电子商务日益渗透到商业的各个环节,“网上办公”的便捷高效已经有目共睹,与“跑会”相比,这似乎是一场新的龟兔赛跑。残酷的是,如同药交会“大萧条”一样,极少有参与者能置身事外,尽快做出明智的选择是企业竞争所必需的。然而,药交会能说不去就不去么?

    “药交会还能办多久?”有人或许在一边参加药交会,一边不无担心地问。一个既简明扼要又令人耿耿与怀的基本事实是:药交会其实不乏光顾者,所谓的“大萧条”带来的不是门庭冷落、无人理睬。全部的问题只是在于,业内人士手中本来满有把握的商家“买单”,突然间变成了满把的毫无实质意义的名片。

    名片最终取代合同?

    “本企业基本每年都参加1至2次全国药品交易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