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世界》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365834
鼻窦内窥镜在诊断治疗耳科疾病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医药世界》 2006年第9期
     在鼻窦内窥镜外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在不断扩大延伸,已拓展到几乎整个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并延伸到颅底、侧颅底及眼鼻相关外科等领域。今天本人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与查阅有关资料主要阐述一下鼻窦内窥镜在诊断治疗耳科疾病中的应用。

    一、内窥镜在诊断、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致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症状轻,家长极易忽视常延误治疗。使医生治疗十分棘手。诊断的重要点是有感冒史、鼻炎症状、耳微痛,有堵塞感,伴耳鸣、听力下降,随着头位改变听力有变化,鼓膜可见内陷,有积液时可外凸,可见液平面,电测听显示轻中度传导性聋,声阻抗显示C、B型曲线。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低毒细菌、病毒及机械性阻塞所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狭窄、闭塞所致中耳腔负压,出现鼓室积液,积液可由浆液性发展致粘液性以致晚期形成胶耳、加上病毒、低毒、细菌经圆窗侵入内淋巴致听神经受损,致使发展为混合性聋不可治愈。

    故观察咽鼓管咽口的状态对寻找病因极为重要。在内窥镜下可清晰可见咽鼓管咽口及圆枕的情况,如炎症、肿瘤压迫、腺样体炎等,后二者分泌性中耳炎是其并发疾病,故对年龄较大,常期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者,在内窥镜下,在可疑病变处让准确取活检极为重要,是早期诊断的最佳选择。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病因治疗外,如肿瘤、腺样体的切除、鼻炎、鼻窦炎的治疗,麻黄素加抗菌素滴鼻液,可减轻咽鼓管咽口的肿胀,以利中耳积液靠咽鼓管纤毛运动向鼻咽排泄分泌物,在急性期强的松的应用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同时加用抗菌素。对中耳积液处理常规用鼓膜穿刺抽液后注入α糜蛋白、洁毒素、地塞米松,有胶耳形成可切开鼓膜吸出后置管,但有部分患者愈后可形成鼓膜穿孔,耳道激光照射与声频药物灌注渗入治疗有缓慢性疗效。笔者推荐,咽鼓管咽口导管吹张、负压吸引(难寻找咽口者可在鼻窦镜下导入导管,以达准确位置),对较粘稠积液,鼓膜穿刺后注入α糜蛋白酶,再加用导管吹张可取得最佳效果。笔者认为,从目前循证医学的观点来看,此法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笔者用此法从6岁以上儿童治疗本病取得90%以上成功。故建议大力推广,有纤维喉镜的单位借用其准确将导管导入鼓管咽口,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二、内窥镜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

    中耳乳突手术的关键是彻底清除病灶,特别是做保留外耳道后壁的闭合式手术时,经显示微镜观察咽鼓管鼓室口、上鼓室、鼓室窦、面神经隐窝受限,使用各种角度的鼻窦镜观察,可彻底清除隐蔽性病变,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另外可用于完壁式手术的二期探查,从耳后刺入原术腔,将内窥镜导入,仔细观察,清除病变。特别是细小的胆脂瘤病变。

    三、鼻窦内窥镜在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有报导,经侧颅底、乙状窦后进路,迷路进路对听神经切除、小脑桥小脑角肿瘤的切除、三叉神精感觉根选择性切断、舌咽神经及前庭神经切断、面神经减压和梳理术中应用内窥镜可清楚显示病变并减少手术暴露的范围,不需牵拉小脑,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百拇医药(岳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