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 2017年第2期
编号:12977531
长期用药莫忘定期查血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日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7年第2期
     由药物引起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药源性疾病”。在药源性疾病中又以血液病较为常见,而且有些药物可能会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导致贫血、感染或出血。因此,患慢性病需長期服药者,应定期到医院验血,防止药源性血液病。临床上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细胞减少症 在药源性血液病中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最高。导致这种疾病的药物有近百种,比较常见的有抗癌药,抗生素中的氯霉素和链霉素等,解热镇痛药中的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抗精神药中的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白细胞减少症病情一般较轻,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可能有疲劳的表现。一旦确诊为该病,应立即停用致病药物,并予以有效的治疗,以增强抵抗力、防止感染。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仅次于白细胞减少症,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奎尼丁、奎宁、磺胺类、利福平等。

    多数患者为突然起病,表现为刷牙出血、磕碰后患处青紫、不易止血,严重者甚至出现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可能有子宫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多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停药后1~2周内可恢复正常。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服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输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此病预后不好,死亡率高,是目前药源性血液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氯霉素是引起再障的代表性药物,骨髓穿刺对这种病的确诊十分重要。

    这种血液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与药物剂量相关,常因使用抗癌药及某些抗生素引起;另一类是特异反应,与剂量无关,多发生于个别特异性体质者,与过敏反应有关,发生率较低,但不能自行恢复,死亡率高。常见于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惊厥药、抗甲状腺药、镇静药、抗过敏药和杀虫剂等药物之后。

    溶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超过生成速度时导致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其症状取决于溶血的快慢。

    急性者常在用药后1~2日出现,眼球发黄是最明显的表现症状,伴有黄疸、贫血、寒战、发热、乏力、恶心、全身酸痛、棕色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衰、尿少。

    慢性溶血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伴有长期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磺胺类、呋喃类及一些解热镇痛药容易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病后立即停药,多能缓解并自愈。病人不要盲目使用铁剂补血,否则可能发生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导致心衰。

    白血病 虽然白血病在药源性血液病中并不多见,但更受人关注。长期使用某些抗癌药、氯霉素、保泰松、乙酰氨基酚、苯妥英钠、西咪替丁等,容易引起白血病。

    (摘自《光明日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