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老年保健 > 信息
编号:13403947
八旬老人和他的乡村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日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9年第10期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拱桥村,有一位八旬老人,对村史了如指掌。他叫李廷国,自2013年始,他用7年的时间写了3个有关跳磴镇的乡土故事。其中《拱桥村的故事》已经被列入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写故事的目的,李建国深情地说:“三社有棵古树,二社有口古井,现在新房的地,百年前是我们六社的……我用笔将这些写下来,给年轻人留下一些有关家乡的记忆。故事只要流传着,拱桥村就不会被轻易遗忘。”

    俚语、方言的“活字典”

    “跳磴有座桥,对面看不到”是何意?意思是拱桥村的石拱桥在没有垫高河床之前,最高处距河床约有4米,桥拱弧度大,桥这头无法看到桥那头的人。

    “一块豌豆田,喊人不得应”作何解?这豌豆田指的就是在拱桥村大队办公室外那块田。田呈L形,刚好把山的一角包裹在内,由于有山阻隔,所以在田的这头喊田的那头的人,常常喊不应。这些解释都出自李廷国的笔下。

    李廷国熟悉家乡拱桥村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屋,他解释:“我上半辈子在山上割牛草,看得多;下半辈子在镇上补鞋子,听得多。”因此,他对这种带有乡野意趣的民间俚语自然也知之甚多。在大家看来,他就是地方俚语、方言的“活字典”。

    作品列入区非遗名录

    今年81岁的李延国,在2013年写第一个作品《拱桥村的故事》时,为了“拱桥村人杰地灵,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这句话尽可能准确,李廷国跑遍村里的每一处坟茔:看墓碑,看墓碑上有没有字,看字里提没提时间。

    “哪里有老坟新墓,我就跑去问人家家谱,问他们先人的故事。”李廷国称大部分村民都理解。“当然,也有人觉得晦气。”老人咧开嘴笑得乐观,“他们也不会骂我,毕竟我的年龄比他们大两三辈呢!”

    苦功夫没白下,2015年《拱桥村的故事》被录入大渡口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廷国也成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农闲时候写作

    一支笔、一张纸、一副眼镜,三样东西陪着李廷国度过一个又一个农闲时分。李廷国现在仍耕种着一块自留地,妻子文绍美负责担挑,李廷国因膝盖患有风湿,只能做些如挖菜类的轻巧活儿。

    写作对于李廷国来说并非易事,小学文化的他只在五六岁时上过私塾,手上的一本辞典是他目前唯一的工具书。“辞典主要用来查不会写的字和词,如果语句过于口语化,我也会翻词典把它变成书面化的语言。”李廷国说。他一般只在字词上犯难,写作的内容倒是基本不会担心。

    拱桥村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留在村子里的年輕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常年在外,他们对于故乡已有些陌生。但李廷国坚信,鲜活的故事只要流传着,拱桥村就不会被轻易遗忘。李廷国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乡村的故事终究要消逝,我只盼用我的笔把乡村故事记得更久一点……”

    (摘自《重庆日报》), http://www.100md.com(李楠 奚尊翰)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老年保健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