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33574
针灸预处理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解秸萍 李晓泓
第1页

    参见附件(643KB,4页)。

     摘 要:对近年针灸预处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规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如下:①针灸预处理的效果和穴位特异性、针灸介入的时机、方法、处理的时程等因素有关,预适应持续的时间有规律性等。②预处理的机理还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预处理可产生一些触发因子,这些触发因子通过一些中介物质的介导,最后,由效应器ATP敏感的K+通道(K+ )、保护性蛋白(效应蛋白)如热休克蛋白(HSP)、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蛋白(Bcl-2蛋白)而产生保护作用。缺血等预处理与针灸预处理可能存在共同的机制,也有不同的机制。针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适宜刺激是启动机体防护体系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③针灸预处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如预处理介入时机不一,预处理持续时间不一致,动物模型不一,穴位刺激单一等问题,刺激的方法多为电针,而且电针的参数不一,如波形、频率、刺激的时间;观察的疾病比较局限;预处理多为短时程,一般为1~5天,和针灸临床不大符合;效应的观察最多注意到24h的第二时间窗,更长时间的作用未见报道。因而针灸预处理应重视研究更多的病种、更多的刺激方法以及影响针灸效应各因素间作用的规律性等。

    关键词:针灸;预处理;机理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2—0398—05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43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