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80286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聂 斌
第1页

    参见附件(320KB,2页)。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东广州510095)

    摘要:根据古今中医文献论述,较系统介绍中医对糖尿病和胃轻瘫的关系、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策略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胃轻瘫;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79-02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程度不同的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早饱、暖气、恶心、呕吐、腹胀等。现代医学认为上述症状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而导致的胃排空延迟,称之为糖尿病胃轻瘫。中医文献中虽无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名,但对其确有较系统的认识,现分析论述如下。

    1中医对糖尿病与胃轻瘫关系的认识

    糖尿病人在合并胃轻瘫之后,如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口干喜饮、尿量多的症状仍可很显著,但其多食的临床症状则不复存在了,且反而出现食少胃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与消渴本身相矛盾的症状,这对于在古代人的认识水平极其有限的环境下,要将二者从根本上相互联系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家,确已发现了糖尿病并发胃轻瘫的临床事实。明·孙一奎(1522-1619年)在其《赤水玄珠》一书中,记载了消渴“……一日夜小便20余度……,昧且甜……,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这即是说糖尿病人尿多且甜,如病程久延,就可出现饮食显著减少、身体枯瘦的表现。从今天来看,饮食减少的原因自然就是发生了胃的并发症了。孙一奎又论消渴“二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提示对糖尿病逐渐发生胃轻瘫这一过程已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比英国人Thomas Willis对糖尿病的发现(1674年)还早。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中也提到了“不能食而渴”的认识。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消瘅”的范畴。而糖尿病胃轻瘫可归属于“消渴”兼“胃缓”、“痞满”等范畴。消渴、消瘅与胃病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已有颇多论述。如《素问·本脏篇》日:“脾脆,善病消瘅”。《古今图书医部全录·渴门》注日:肥甘厚味令人内热,甘味属土,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留在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内热不清,转为消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