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488151
中医伏邪疾病的干预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6期
     摘 要:针对伏邪疾病提出干预,提出针对伏邪、正气以及环境进行干预以及及早进行干预的原则,并且得出结论,认为中医伏邪在前证期或者潜证期的及时干预原则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相一致。伏邪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正暂时保持相对平衡而不出现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不适,一旦人体正气减弱,或有其他条件如再次外感、情志刺激等,邪气随之扩张,引起疾病发作。这就给了“未病”状态较好的解释。

    关键词:伏邪;治未病;干预;潜证;前证;显证

    人类医学史也是一部探索病因的发展史,人们之所以关注病因,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病治病的需要。伏邪属于病因学范畴,是在正气、外在环境等诸多因索作用下潜伏留连于体内而不即发的潜在健康危害。伏邪侵人人体,在正气,环境的作用下不立即发病,伏藏于内,其后可因感受六淫之邪逗引,或因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发作,或进一步加重,或引发他病。伏邪入侵后,有一段时间,没有症状或者典型症状可以进行中医的四诊辨证,这种情况下就要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了。

    伏邪的干预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适时调整情绪,改善生活及社会环境,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从而增强正气抵御外邪,以期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发生的目的,包括针对伏邪的干预,针对正气的干预和针对环境的干预。 一般来说,由于在显证期,患者症状重、痛苦大、求治欲望强,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讲,此期症状较为明显,易于中医辨证论治,所以临床中医师主要是针对本期的病人进行治疗。

    而在潜证期和前证期,由于医患双方的忽视等原因,对大部分在此期的病人未能给予充分的干预,以至病情加重进入显证期。因此,在潜证和前证期,及早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符合中医“未病先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