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506796
沙参考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9期
     关键词:南沙参;北沙参;考辨

    中国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69-02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ex Miq.的干燥根。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Adenophora te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Miq.的干燥根。由于古籍本草中沙参没有南、北之分,通称沙参,加上各地用药习惯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南、北沙参混用现象,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南、北沙参出典、性味、功效及混用原因作本草学考证。根据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二者不可混用。

    1 沙参南沙参北沙参的出典及名称考证

    《神农本草经》:“沙参味苦微寒。主血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得利人。一名知母。”书中仅记载其性味和功效,没有具体描述沙参的植物形态,古代本草对沙参是按功效及生长特点命名的。《本草名考》:“因其根类若参类,且宜长于沙土之地,故名沙参。沙指水边沙地或沙滩。”《集韵·支韵》:“沙,水傍。”张锡纯:“沙参以体质轻松、中心空者为佳,然必生于沙碛之上,土性松活,始能如此。”李时珍《本草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陶弘景云:“此沙参并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从古代本草的记载中很难推断沙参属于北沙参还是南沙参。

    南沙参出典现代本草存在分歧:一是以民国张山雷著的《本草正义》:“沙参古无南北之别。至清代,《本经逢原》始言沙参有南北两种。”的记载为依据,《中药大辞典》、《中药志》认为南沙参始载于《本经逢原》。另一观点是以《本草经义疏》、《中药鉴别大全》等现代本草普遍认为“北沙参是清代发现的新品种,清代前本草中的沙参是指南沙参。”为依据,因此7版教材《中药学》、《中华药海》、《中药志》等书籍认为南沙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对上述两种结论笔者作了本草考证。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沙参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义牙,七月间紫花:根如葵根,筋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胶,此为小异。”书中不仅记载了两类沙参的形态并绘出了随州沙参、归州沙参、淄州沙参3幅植物图。对照《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图鉴》中南、北沙参的植物形态,淄州沙参和随州沙参都有为轮生叶的桔梗科沙参属植物,而归州沙参则是伞形科植物,上述结论和孙启明考证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在北宋时期已有不同科的植物作沙参使用,也说明伞形科植物作沙参由来已久。宋代以前虽然不分南、北沙参,但两种沙参在实际中已形成了混用。因此并不是《中药鉴别大全》:“北沙参是清代发现的新品种。”南沙参出典应该是《本经逢原》而不是《神农本草经》。

    北沙参的出典现代本草书籍颇有争议:一是以清代《本草从新》:“北沙参,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阴,清肺火,白实长大者良”的记载为依据,认为北沙参之名首载于此。七版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志》根据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引清代张石顽《本草逢原》:“沙参有2种,北者质坚,南者质虚力微”为依据,认为北沙参之名首载于清代的《本草逢原》。《中华药海》、《中药大辞典》认为其首载于明代倪朱谟著的《本草汇言》(1624年)。笔者对上述本草中北沙参出典记载存在质疑。据考证,明代倪朱谟著的《本草汇言》引用了两首方剂:其一为林仲先医案:“治一切阴虚火炎,似虚似实,逆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烦,为渴,为咳,为胀,为满,不食。用真北沙参五钱。水煎服。”其二引用《卫生易简方》:“治阴虚火炎。咳嗽无痰,骨蒸劳热,肌皮枯燥,口苦烦渴等证。用真北沙参、麦门冬、知母、怀熟地、地骨皮各四两。”显然北沙参之名不可能首载于清代的《本草逢原》和《本草从新》。根据《本草汇言》的记载判断北沙参应该始载于《卫生易简方》或林仲先医案,《卫生易简方》也成书于明代,其版本至今尚存。而林仲先医案成书于何年代,具体的尚有待于考证。

    2 本草著作中南沙参北沙参收载混乱现象考证

    5版教材《中药学》把南、北沙参统称为沙参,并将沙参药材来源分为南、北沙参。因此,二者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也不作两说。《中药大辞典》中规定沙参为南沙参的别名。《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规定南沙参为沙参的别名。沙参在《中药别名手册》:“北沙参的处方用名(广东)。南沙参的处方用名(华东)”。1985年《中国药典》开始,根据药材学的现状将沙参分为南沙参和北沙参两种。

    3 南沙参北沙参性味归经功效考证

    南沙参的性昧《中药大辞典》:“甘淡,凉。”《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本草纲目》:“甘淡而寒。”其归经《滇南本草》:“人肺。”《本草蒙筌》:“足厥阴。”《本草汇言》:“人手太阴肺经,又肝、脾二经气分。”其功效,《神农本草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名医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药性论》:“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宜五脏风气。”《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治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

    北沙参性味,《中药大辞典》:“甘苦淡,凉。”《本经逢原》:“甘淡,性寒,无毒。”《本草从新》:“甘苦味淡,微寒。”其归经,《得配本草》:“人手太阴经。”《本草撮要》:“人手、足太阴经。”其功效,《本草从新》:“北沙参,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嗽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白实长大者良。”《本草正义》:“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东北药植志》:“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膨胀不全,肺脓疡等。”《中药志》:“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现代医家认为,北沙参质坚性寒,长于养肺阴,南沙参质松力薄,长于化痰。

    4 南沙参北沙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4.1 南沙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从80年代起,人们对南沙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离鉴定了下列几类物质:(1)β-谷甾醇及其衍生物,主要有胡萝卜苷、棕榈酰胡萝卜苷、β-谷甾醇棕榈酰酯。(2)三萜类:目前研究表明南沙参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的形式存在,已从南沙参中分出不同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中绝大部分是中性化合物,如环阿屯乙酸酯、羽扇豆烯酮、蒲公英萜酮等。(3)香豆素类。(4)糖苷类。(5)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文献报道南沙参主要有3方面的, 百拇医药(陆维承)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