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69997
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11期
     摘要:随着18,19世纪现代思潮涌人中国,几百年间,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现代文明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被不断削弱。而中医作为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科学,由于失去了其合适的土壤,亦变得日渐衰弱。是否中医真的已不合时宜,太过落后了呢?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需要。中医的理论并不落后,随着科学进步和新兴学科的建立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医药事业将再次腾飞,中医必将展现出其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中医药;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1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77-03

    前不久,一股“取消中医”的沉渣,竟借助现代化的因特网而“泛起”,还闹出不小的动静。这并不让人奇怪,因为自进入近代社会,中医作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休戚相关的一门学科,它不可避免地经常会陷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之中。而这恰恰是中医存废之争的由来。—个世纪以来,由于没落的晚清政府长期采取以洋压汉的政策,中医日渐不被重视,废除中医之论亦随之而来。其首先发难者为俞樾,在1879年发表《废医论》,明目张胆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接着,由留日归国的西医学者余云岫等在国民党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提出废止中医,认为废除了中医才能扫除中国卫生事业的障碍。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但他还不死心,竟在1950年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再次提出了“淘汰多数,保留少数,加以改造,变为医助”的“改造中医案”。后来一个叫王斌的卫生部副部长接了他的棒,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加以改造,于是大张旗鼓地让中医改学西医。虽然王斌的思想后来被中央否定和批判,但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又有张功耀等人提出“告别中医药”之说,结果被国家卫生部痛斥为“无知”。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总有人要和中医“过不去”?难道他们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中华民族的泱泱大众数千年来的健康谁来保障?抑或如何还会有这些不孝子孙的存在?我们不想把他们视为企图消灭中医的千古罪人,但说他们“无知”一点也不为过。事实上,这些主张废除中医者既不懂中医的理论,也不知晓中医的实践,更不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

    1 中医是从临症实践中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是从临症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原始时代开始通过散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到西周时已有专门的“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在《山海经》中已有百余种动植物药及其用途的记载。随着不断的实践、交流与总结,以《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为代表,中药的功效、应用、药性及配伍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中药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丰富性。特别是中药配伍理论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控制,使中药得以在早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大规模的临床应用,这恰恰相当于西医所进行的大规模临床实验,对中医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中药疗法超越针灸、气功、导引、按摩等其他疗法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所依赖的健康保障的主要承担者。
, http://www.100md.com
    随后几千年中几次与大规模瘟疫的斗争尤为生动地证明了中医的巨大作用,无论是两汉时期张仲景时代的那场全球性流行病,还是到明清吴又可、叶天士时期几次温疫的反复流行,中医都一次次经受住考验,无愧于其历史使命。而且由于瘟疫期间大量而集中的大规模临床实践,促成了中医的快速发展,《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说应运而生。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1956年石家庄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国家“七五”攻关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SAPS期间凡是用中医药治疗者,病死率只有西药治疗病例的20%~25%,而且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不到西药治疗病例的10%,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肯定了中医药的突出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已取得一定成果。

    毫无疑问,中医药是卫生医疗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保障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 中医有着独到的理论与治疗体系发挥着独有的优势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它们在认识路线、思维过程、指导思想上截然不同。中医是宏观的,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的,是微观医学。中医对事物进行的是整体的、天地人相应、动态的观察思考,而西医观察则以局部的、细微的、静止的实验数据为主。

    在临床中,中医强调以辨证论治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则以辨病论治为基础。西医在外科手术、器质性疾病诊断、危急重症抢救中具有优势。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优势。近几年来,中医在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广东省中医院进行的心血管病中医围手术期治疗课题研究表明,通过中医药的治疗不仅能够扩大手术的适应症,使原先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能够进行手术,而且可以治疗手术后出现的多种合并症。甚至有的病人经中医药治疗后病情得到极大改善而使得手术治疗不再必要。据统计,广东省中医院的年门诊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外前来求诊的患者。这些国外患者不远万里来求助中医治疗,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在欧美发达国家被西医诊为不治之症或被判“死刑”。在中国却好比枯木逢春,得到救治。
, http://www.100md.com
    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西医均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医强调“治未病”,无病预防,病后保健和调理。这种思想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指出,在后代医家实践中又有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可以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中医学中,对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今天临床上遇到的许多难治病,疑难病来说,更显示其思想价值。临床上诸如肝炎、肾炎、风湿、类风湿、红斑狼疮、硬皮病、癌症、白血病等等之类,除其外因致病外,又在体内产生错综复杂之变化,以至内因大于外因。如果中医西医密切合作,通过对其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加以防治,很可能某些疑难病就不会成为“不治之证”。另外中医养生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治未病”中高度重视内外因的统一。对许多慢性疾患的防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有着丰富的宝贵经验和高层次的完整的理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目前在上海推行的用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门诊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就诊者非常多,大量的亚健康状态,功能性失调性疾病,病人有痛苦而西医却检查不出阳性结果,因此难以下手。而通过中医用好的方法和医术来调整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可以将亚健康治愈于萌芽状态。

    3 中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以西医为主,西医在维护人民, 百拇医药(朱杭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