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585105
哮喘病机的中西医结合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3期
     摘 要:分析中西医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探讨中医病机“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与西医病机慢性气道炎症、特应性体质及血液流变学、气道重塑的关系,认为中西医病理机制有相通之处。临床应重视哮喘的“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的病机,指导遣方用药,有利于提高哮喘的疗效,尤其是提高其远期疗效,为这一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哮喘;病机;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469-02

    哮喘病理机制的研究在中西医领域长期以来百家争鸣,现代医学的权威研究以往认为“哮喘是发作性可逆性气道痉挛”,随着对其病机的深入研究,近期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这与中医“宿痰伏肺”、“痰蕴状态”的病理机制有相通之处;近年来,有关瘀血与哮喘血液流变学及气道重塑之间的联系机制,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探讨如下。

    1 中西医定义及病理机制之辨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即有“喘鸣”之类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一书称之为“上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是后世“宿痰伏肺”病机学说的渊薮。元代医家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秦景明在《证因脉治·哮病》进一步提出,本病由“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而诱发。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过程是由于“宿痰伏肺”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