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585985
论阴阳学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渗透(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3期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里谈到:“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把这病之阴阳实据,与夫药性之阴阳实据,握之在手,随拈一二味,皆能获效。”

    从内经中对药性理论的最初认识到历代医家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学说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渗透于药性理论发展的始终,阴阳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药性理论的发展,不断地给药性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2 阴阳学说对中药方剂的渗透

    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按疾病的性质看,不外寒、热两类,而药物治疗疾病从性质来说,也可分为寒热两大类。一般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性多寒凉,如发散风热、清解里热、泻下热结、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化热痰、清心安神、平肝息风、补阴等药的性质寒凉,寒凉性质的药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或滋阴等作用;能治疗寒性病的药物多属温热,如发散风寒、泻下寒积、祛风除湿、芳香化湿、温里散寒、温通行气、温经止血、温化寒痰、补气助阳药多属温热,温热性质的药物多具有散寒、温里或益气助阳等作用;既可用于寒证,又可用于热证的药物多属平性,但这仅是相对而言。而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则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有了这些进一步对药性的分类,对于临床具有更加实际的应用意义,而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使药性的发展由理论付诸于实践,是药性的飞跃,是检验药性理论的“实验”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一次完美结合。徐灵胎指出:“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存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方剂尚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在发展中医药的重点,方剂的配伍来源于对药性的掌握程度,越是对药性理论越清楚就越接近于揭开方剂配伍这一复杂的课题,而研究阴阳学说对药性理论的渗透可以为揭开方剂配伍提供一个理论的依据与平台。阴阳学说渗透于药性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方剂的发展,方剂是中药的进一步的应用与拓展,是药性理论的延伸。透过了对中药及方剂中药性阴阳的渗透的分析,可以看出阴阳是贯穿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核心,在中医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使中医药始终在其自己特有的轨道上发展而未失去其自身的发展方向。透过现象看本质,阴阳学说推动了四气五味的形成与发展,使方剂的配伍组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整个中医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基础,肩负着基础性研究的作用,把握住阴阳学说在药性理论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药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基础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与中医药的发展息息相关。任何的创新之路都需要最基本的理论来支持,脱离了基础理论的发展就会使中医药的研究脱离中医的轨道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因此,在发展中药药性的过程中阴阳学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倡导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不论是在进行中药药性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方面,都不能丢弃阴阳学说在其中的基础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同时继承,继承的同时发展,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脉相承,坚持中医药的特色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http://www.100md.com(康 欢 崔撼难)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