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58297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4期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从情志、饮食、起居阐述笔者的观点,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以顺应阳气的生长收藏为本,注重修养心性,要有恬淡之性,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

    关键词:春夏秋冬;情志;饮食;起居;阴阳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46-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1]。论述春夏秋冬四时养生之法,几千年来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中,对指导正确养生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如唐•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以顺其根”;明•张介宾则理解为“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至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胜之为病也”;清•张志聪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春夏养阳要补内虚之阳,秋冬养阴要养内虚之阴;高士宗则又认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等等。笔者参看诸家见解,结合自己读《内经》的体会,主要从情志、饮食、起居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指导意义进行阐述。

    1对情志的指导

    《黄帝内经》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邪气从之。心主神明,为人身之君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皆危”。疾病产生的原因多为神气内动,精神涣散不收。通过往古人与当今之人之间的比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