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81772
情志病的发生机制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杨巧芳 孟庆刚
第1页

    参见附件(1754KB,3页)。

     摘要:基于现代社会情志致病的普遍发生,对情志致病的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帮助。并认为体质虚弱是情志致病的内在根本,外界刺激是情志致病的诱发因素,情志异常是情志致病的中心环节。

    关键词:情志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1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49-03

    随着社会精神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加,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以及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生活内涵的理解发生重要变化,对精神生活追求不断加强,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由精神心理问题导致各种疾患的问题也显得格外突出,人类情感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就情志致病的机制作一剖析,以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

    1 体质虚弱是情志致病的核心

    近年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提出4个重要论断:(1)体质可分论,即体质可以客观分类;(2)形神构成论,即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3)体病相关论,即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4)体质可调论,即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体质不仅包括生理体质,也包括心理素质,生理体质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两者密不可分,而心理素质则正是情志致病发生的直接内在根据;但体质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干预和调整来改变体质的特性,从而有效的预防情志致病的发生。

    1.1 邪之所凑,其“质”多虚

    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它是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等生命基本要素的总和,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共同构筑而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它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是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体质强者,抗邪、驱邪、调节、修复能力强,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者,御邪抗病修复能力差,易感邪而发病。所以,感邪后是否发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质的强弱,《灵枢·五变》曾以斧斤伐木为喻,作了精辟形象的论述,指出:“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斧斤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皮薄多汁者,皮溃则漉;卒风暴起,则剐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除此而外,《内经》多处论述了这一观点,“虚邪贼风”侵袭虚体而发病。例如:“肉不坚,腠理疏松而发病。(《灵枢·五变》)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灵枢·百病始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人则伤五脏。(《素问·八正神明论》)”

    1.2 体质不同其病各异

    体质与正气均是精气血精液盛衰和脏腑经络结构与功能的反映,正气作为对整个人体生命物质及其功能的高度概括,重在“能力”的差别,只有强弱之分,而无类别之别;而体质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整体表现特征的概括,即对人身心特征的概括,重在“质”的差别,既有强弱之分,又有不同类型的划分,因此,体质不但决定了发病与否和修复、调节能力的强弱,还决定了发病的倾向性及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每个个体存在着一定的或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偏多或偏少,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在生命活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人体体质的多样性。由于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的盛衰偏颇,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所以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不同,由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进一步决定了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发病倾向性。章虚谷认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这种“病之阴阳,因人而变”和“邪气因人而化”的观点,就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性而导致疾病的多变性。《素问·风论》日:“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体质“因人而异”所致。

    如: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素问·风论》)

    消瘅,仆击,偏枯,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虚邪之中人,……阳盛则为热,阴盛则为寒。(《灵枢·刺节真邪》)

    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以人乎……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痛风……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五变》)

    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灵枢·论勇》)

    人之禀赋不同,而受病亦异。顾私己者,心肝病少,顾大体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钟情者,脾肺病多。任沉浮者,肝肾病少,矜志节者,肝肾病多,病起于七情,而五脏因之受损”。(《理虚元鉴·原序》)

    1.3 “情”之生成,体质为营

    脏腑是构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离不开脏腑的协调配合,所以,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日:“若其同中之不同也,则脏器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此固人人之有不同也。”脏气发生偏聚盈虚的体质改变,可使体内形成某种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5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