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1804594
从《内经》经络理论解读眼在诊治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陈士玉 王彩霞 谷 峰 尚德阳 朱鹏举
第1页

    参见附件(1948KB,3页)。

     摘要:眼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经络是沟通眼与脏腑不可缺少的纽带,总结《内经》经络理论中有关眼与脏腑联系的内容,探讨了《内经》对中医现眼诊治疾病理论发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经络;眼;内经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187-03

    眼睛虽为局部器官,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可以通过诊察眼睛局部症状,运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脏腑疾病。从《内经》多篇中的经络理论可以看出,眼与脏腑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是离不开经络的沟通,并且部分理论对后世眼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深地影响。

    1 《内经》经脉循行理论与眼的关系

    1.1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同眼的关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细观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皆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灵枢·经脉》),与足太阳经交会于目内眦的睛明穴。手少阴心经“系目系”(《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抵鼻,至目内眦”(《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灵枢·经脉》)。手少阳三焦经“至目锐眦”(《灵枢·经脉》)。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从目系下颊里”(《灵枢·经脉》)。此外,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素问·骨空论篇》),任脉“循面,入目”(《素问·骨空论篇》),阳(足乔)脉“交于目内眦”(《灵枢·寒热病》),阴(足乔)脉“属目内眦”(《灵枢·脉度》)。除上述经脉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也都通过表里经关系或者交会穴间接地与眼发生联系,这就如同《灵柩·口问》所说的“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1.2络脉经别经筋循行分布与眼的关

    除了十二正经外,络脉、经别、经筋的循行也加强了脏腑与眼的沟通。手少阴心经的络脉“属目系”(《灵枢·经脉》),经别“合目内眦”(《灵枢·经别》)。足少阳胆经的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灵枢·经别》),经筋结于目外眦,为目外维,主病可见目不开之症。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虽未直接与眼联系,但其经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灵枢·经筋》),散络于头部眼周。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为“目上纲”(《灵枢·经筋》),胃经的经筋为“目下纲”(《灵枢·经筋》),二者共同管理上下眼睑的开合,其病可见目不合或因热而至筋纵的目不开等症状。足阳明胃经的经别“循眶下”、“系目系”(《灵枢·经别》)。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筋“上属目外眦”(《灵枢·经筋》),故其病可见“目瞑良久乃能视”(《灵枢-经筋》)的症状。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筋也“属目外眦”(《灵枢·经筋》)。

    2 经脉主病与眼的关系

    十二经脉皆有其所主之病,因各经脉直接或间接通过经别、络脉、经筋等与眼发生联系,所以在各经的主病中也处处反应了眼与经脉之间的病理关系。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主病中皆有“目黄”一症。足太阳膀胱经主病中除“目黄”症状外,还有“目似脱”、“泪出”(《灵枢·经脉》)的眼部症状。《素问·热论篇》在描述伤寒热病传变二日,邪入阳明经的主症时提到了“目疼”的阳明经症。《灵枢·终始》篇中也有“阳明终者,口目动作”的描述。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主病中都有“目锐眦痛”(《灵枢·经脉》)的主症,少阳脉绝时还可见“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灵枢·终始》)。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主病中又都可见“目硫硫如无所见”(《灵枢·经脉》、《素问-藏气法时篇》)的共同症状。《灵枢·寒热病》中还描述了阴阳跻脉经气不利时可见“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的眼部症状。可见,邪气虽没有直接侵袭眼部,即使客于经脉或脏腑也可以导致眼局部出现一系列症状,这更加证明眼睛与经脉与脏腑气血相通。

    3 《内经》经络理论对观眼诊病法的影响

    3.1《内经》诊察络脉法与观眼诊病法的关系

    眼睛不仅具有“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的功能,在中医的诊治过程中又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枢·大惑论》),限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络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生理上气血相通,病理上相互影响,眼睛局部的神采、血络、色泽、功能等的变化可以为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认为,如果眼睛视物功能改变“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则是人体精气衰微的一种表现,并将“视精明”与切脉、察形体等方法作为中医诊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灵枢·邪客》说:“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生死”。《灵枢·论疾诊尺》讲述了通过眼局部颜色变化诊断五脏疾病的方法:“目赤色者,病在心,自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除了对眼睑、眼球的整体形态、色泽的观察外,观眼诊病过程中多会从白睛脉络的形态和颜色判断疾病的新久、寒热、虚实等。《内经》也在多篇中记载了观察体表络脉形态诊断疾病及通过刺络等手段诊治疾病的方法。《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文中通过皮下络脉之“青”、“赤”、“黑”、“短”等改变对疾病的寒热、新久,虚实进行判断。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脉与眼相通,十二经脉虽汇聚于服,但伏行于内,无法直接观察到,故经脉之中的气血循行及盛衰状况就要依靠浅行于白睛的络脉来反映。《灵枢-论疾诊尺》直接论述了观察眼中络脉判断病位和预后的方法:“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后世在运用观眼诊病法时不断地对其理论进行丰富完善,如《审视瑶函·勿以八廓为无用论》将八廓学说与之结合判别病邪所在及脏腑虚实状况:“夫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夫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位,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4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