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70502
穴位埋线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龚秀杭,陈芝芸,严茂祥
    参见附件(12kb)。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湿内蕴、气滞血瘀为其的主要病机特点。临床上常采用健脾、行气、化痰、祛瘀的治疗原则。穴位埋线是国医针灸延伸,它通过针具把生物可降解线注入相应穴位,其线体分解吸收过程中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理化学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由于线体长期持续刺激穴位,可提高穴位的兴奋性与传导性。本研究采用中脘、气海、天枢穴位埋线治疗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发现,该治法能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了治疗作用。中脘穴为腑之幕穴配合大肠的幕穴天枢有健脾理气化痰,调畅三焦气道作用;《针灸大成》曰天枢穴“治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利。”有活血祛瘀的功能;补气要穴气海穴又被称为丹田,可以补充宗气,加强脏腑功能;诸穴合用可共奏健脾行气,祛瘀化痰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的。

    “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较为认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第一次打击”是指脂质,尤其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在肝细胞中的蓄积,一旦造成肝细胞脂肪变后,会由于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细胞适应;但此时的肝细胞易受到“第二次打击”而致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2-3]。脂肪组织和脂变肝细胞可分泌许多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介导氧应激,实施二次打击,其中包括TNF-α等。在脂肪肝的形成中,TNF-α除参与氧化应激外,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并可通过激活NF-κB触发其它细胞因子或粘附分子的分泌(如IL-1、IL-8和细胞间粘附分子)从而加重炎症和损伤[4]。本研究发现,TNF-α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穴位埋线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林文注, 王佩. 实验针灸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286-290.

    [2] Harrison SA,Kadakia S,Lang KA,et al.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what we know in the new millennium[J].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1):2714-2724.

    [3] Day Cp .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 Gut,2002,50(5):585-588.

    [4] Leevy CB,Elbeshbeshy HA.Immunolog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2005,9(l): 55-66.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