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38939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脾虚证本质研究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贾连群 王彩霞 冯峻屹
第1页
第5页

    参见附件(4912KB,7页)。

     摘 要: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脾虚;证候

    中图分类号:R5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20-03

    Discussion on Proteomics Applied to Research Essence of Spleen Deficiency

    JIA Lian-qun, WANG Cai-xia, FENG Jun-y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Syndrome theory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content of syndrome is also the key issues in medical research.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s. Proteomics can reflect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tein expression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we proposed our own viewpoints as follows, studying different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proteins in the model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by means of proteomics methods, can provide stro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elucidation of the modern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to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Key words:proteomis;spleen deficiency;syndroms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不仅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还与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脾(胃)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它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虽然诸多学者已对脾虚证候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或有机体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状态下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sup】[1] 【/sup】,其研究重心是某一层次所有蛋白质及动态变化规律。本文将对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脾虚证候本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分析。

    1 脾虚证是“百病由生”的病理基础

    脾位中焦,五行属土,被誉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历代医家精于对脾脏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脾胃学说。脾脏的病理变化常以虚证为主,脾虚证表现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脾主运化是维持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础,“脾虚则百病由生”,临床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脾虚证型。脾虚脾失健运所引起的病证涉及到多个系统。

    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的概括,反应了不同个体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脾虚证是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基础。脾虚则运化无权,水谷、津液失运,致气血乏源、气不化津、聚湿生痰,以及脾不统血、枢机不利、清阳不升、四肢不充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痰饮水肿、内脏下垂、耗血动血、气血双亏、经脉失养等多种病症。可见,脾虚证状态下机体发生了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规律的病理变化,它是“百病由生”的病理基础,因此,探讨和揭示脾虚证的本质不仅可以丰富完善中医脏象理论,更为临床各科疾病从脾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据报道【sup】[2]【/sup】目前已经涉及80项以上的实验指标。脾主运化是脾生理功能的基础,脾虚往往表现为脾主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2.1 胃肠运动功能改变 慢性胃脘痛脾胃虚弱组患者胃排空时间较正常组明显缩短【sup】[3]【/sup】。脾气虚大鼠胃排空率下降,但十二指肠电慢波节律、振幅、运动指数较变化则不显著【sup】[4]【/sup】,结肠环形肌运动频率与正常组接近,而振幅显著高于正常组【sup】[5]【/sup】。

    2.2 胃肠黏膜改变 脾气虚大鼠胃黏膜比正常大鼠薄,胃腺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腺体变小,胃主细胞、壁细胞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up】[6]【/sup】。光镜下脾气虚大鼠胃肠黏膜上皮局灶坏死脱落,可见炎性渗出,胃腺、肠腺萎缩;透射电镜下见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自噬泡,腺体萎缩,黏膜下层水肿,细胞排列疏松【sup】[7]【/sup】,脾虚小鼠小肠绒毛变细变短,肠上皮变矮,柱状上皮立方形改变,固有膜空泡样改变,肠黏膜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长短不一【sup】[8]【/sup】。

    2.3 胃肠分泌物的变化 脾虚大鼠多种胃肠激素如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VIP)、β-内啡肽(β- EP)、神经肽Y(NPY)水平异常【sup】[9]【/sup】,血浆胃泌素(Gas)水平下降,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降低【sup】[10]【/sup】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912KB,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