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3517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瘀血阻络型病毒反转录酶区基因突变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翁卫东 李芳琼 姜凯 朱银红
第1页

    参见附件。

     1.3排除标准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合并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脂肪性肝病;有NA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史的患者均予以排除。

    1.4标本采集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 -20℃冰箱保存备检。

    1.5试剂与仪器ABI3130基因分析仪,ABI 7000荧光定量PCR仪, ABI Veriti普通PCR仪,IMx型抗原抗体定量分析仪,上海申友乙型肝炎病毒及耐药突变检测试剂盒。

    1.6PCR扩增及基因测序血清标本采用Qiagen公司的试剂盒抽提血清HBV DNA,采用PCR法扩增HBV P基因的RT区,引物序列如下:上游引物5’一TAT GTT TCC CTC TTG TTG CTG一3’;下游引物5’一CTT CCA ATT ACA TAT CCC ATG-3’具体方法如下:第1轮PCR反应体积为40ul,取36ulHBV荧光定量PCR反应液和Taq酶混合物,加入4ulHBV裂解产物,按以下扩增条件进行扩增:42℃ 5min,94℃ 5min;94℃ 5s,60℃ 40s,30个循环;37℃保存。取第1轮PCR产物1μL,加2μL sap试剂,酶解60min,取产物3μL加测序试剂2μL进行第2轮扩增:96℃ 1min;96℃ 10s,50℃ 5s,60℃ 4min 25个循环;4℃保存。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

    1.7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采用Chromas 2.23软件进行分析。

    1.8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HBeAg和HBVDNA水平的比较见表1。慢性HBV携带者瘀血阻络组HBeAg水平和HBVDNA载量均低于无症可辨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HBeAg 和HBVDNA水平的比较

    组别例数HBeAg(S/CO)HBVDNA(cops/mL)瘀血阻络组30732.3±197.8*6.2±0.82*无症可辨组30825.6±246.77.8±0.64注: 瘀血阻络组与无症可辨组比较, t =2.268和3.908 ,*P<0.05。

    2.2两组患者基因突变的分布瘀血阻络组中3例发生HBV RT区基因突变,突变类型:1例 rtV173L +rtL180M+rtM204V,1例 rtS213T,1例rtV214I;无症可辨组未发现HBV RT区基因突变。

    3讨论

    我国慢性HBV携带者众多,超过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3],约10%的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4]。慢性HBV携带者的形成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无法清除HBV而产生免疫耐受,此时肝功能正常,机体对NA等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应答不佳[5-6],所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要求对其进行医学管理,定期检查,一旦肝功能异常或肝脏病理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抗病毒治疗。由于肝脏病理活检很难为大多数患者接受,肝功能正常而肝组织进行性损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势必造成部分患者延误病情。对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医学干预,明确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是否存在常见NA耐药位点的基因突变,明确这种基因突变是否和中医证型有关,为今后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避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耐药和应答不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较多慢性HBV携带者没有自觉症状,舌苔脉象也无异常,属于无症可辨型,给中医辨证论治造成很大困难。在有症状的慢性HBV携带者中,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可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和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临床并不罕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痰瘀羁留日久,胶结不解,迁延不愈,耗伤正气,阻滞经络。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瘀血阻络型患者肝组织病理损伤较其他分型严重[7],部分患者虽然肝功能始终无异常,但肝组织已存在较为严重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危害较大。

    本研究发现,在未经乙肝相关药物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中,瘀血阻络型的HBeAg和HBVDNA水平较无症可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清除有关。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为基因诊断的金标准[8],通过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可以判断基因突变。本研究发现:无症可辨组病毒核苷酸序列均为野生株,未发现基因突变;瘀血阻络组发现3例患者HBV RT区基因突变,突变类型:1例rtV173L+rtL180M+rtM204V,1例rtS213T,1例rtV214I,同时还发现变异和未变异序列共存、不同变异序列共存的现象。提示:第1例患者已存在对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的耐药,第2例患者可能存在对拉米夫定的耐药,第3例患者可能存在对阿德福韦的耐药,这3例患者今后如进行抗病毒治疗,应尽量避免上述药物单用,以免发生耐药和应答不佳。因基因测序费用较贵,故未对其他中医分型进行比较,有待今后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S].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杂志,2011,4(1):1-13.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