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9293
余瀛鳌治学为医之“道”(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李哲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余瀛鳌先生系我国著名的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是我国最早倡导临床文献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跟随余瀛鳌先生出诊学习多年,对先生治学和为医两方面均深有体悟,认为其在治学和为医两方面,颇多值得当前中医学子们参阅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余瀛鳌为医;治学;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4-0689-03

    Discussion on the art of YU Ying-ao's academic and medicine research

    LI Zh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Mr. YU Ying-ao is a famous veteran practioner of TCM and the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who is one of scholar advocating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ought several years study follow master YU Ying-ao, I had some realizations both of his academic and medicine researching which could be useful for percent student of Chinese tradition medicine.

    Key words:YU Ying-ao medicine;scholarship;academic experience

    余瀛鳌先生,字荣成,号未病,祖籍江苏阜宁,1933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先生系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为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术带头人。数十年来以身作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始终坚持临床文献研究与诊疗齐头并进的为医之道,余老在中医文献、中医临床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和丰硕成果。笔者跟随余瀛鳌先生学习多年,对先生治学和为医两方面均深有体悟,现就其治学和为医之道概述如下。

    1 治学之“道”

    1.1 “理”“学”兼修 先生出身于五世业医的中医世家。五岁入小学,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毕业后,曾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后改名为文献研究室),1956年,拜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为师,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和临床诊疗。他在治学上非常强调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即学好《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还要加上文学和医古文方面的修养。认为这个基础就须打得比较深广,应有计划、地进行较有系统和认真的学习,钻研其义理所在,剖析中医之“理”。然后再学习晋唐以降的各家著述,就会感到源流清晰,易学易用。而对于中医古书中有不少生僻字、难字或容易读错的字非常重视纠正。早在1983年,他曾在《北京日报》撰“一字之差”短文,提到有些字的读错、用错,可以造成种种弊害。他举例以明初戴元礼纠正某医生“锡”“餳”(xing读形)之误和晚清浙江名医金子久,误解清初喻嘉言《寓意草》中“坚壁清野”为“坚壁清舒”为例,生动犀利地呼吁就“医学中的‘一字之差’,学医者对此不可轻忽”[1]。

    1.2 勤谨精博 先生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对于秦伯未先生治学方法深有体会,而且曾在秦伯未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专门撰“秦伯未老师谈治学”一文,就秦先生治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秦先生“治学勤谨,精思博采,学验俱富”。在此笔者也就先生治学加以总结,认为余老跟秦先生的确是“一脉相承”,治学亦堪称“勤谨精博”。言其“勤”,笔者经常在他办公室里看他用放大镜(余老视力不好,只能用放大镜看书写字)辅助下默默无闻地为中医事业写作耕耘;言其“谨”,每当笔者将自己整理文稿交给先生审阅时候,总会获得先生密密麻麻且又工工整整的批阅意见;言其“精”,先生在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汲取古籍临床学验精华,传承先人或诸多名家的宝贵学术经验,在肾病、肝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癫痫、情志病等内科疑难杂病以及妇科、儿科、男科等病方面,均有独到的医疗经验;言其“博”,他在中青年时代,涉猎图书馆内中医药古籍、文献约3000余种,并他先后整理出版古籍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包括为多种编著撰写的序言60余篇),这些成果几乎能够涵盖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内容。

    1.3 情系中医 余老经常教导笔者,热爱中医专业,是学好中医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应在刚学中医阶段,就予以牢固地树立。这个观点来自其师秦伯未先生,但在余老身上得到体现,秦伯未先生[2]认为:“对担任前期课程的教师,应该让学术经验较丰富的同志担任主讲,着力培养学生热爱这个专业。只有热爱,才能真正学好。现在有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由于缺乏这个思想基础,在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阶段,对中医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产生怀疑,从而不安心学习,甚至想改行学西医,这种思想倾向,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当教师的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灌输热爱中医专业思想的重要性,或在授课时讲不出多少‘干货’,使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和挖掘中医宝库的重大意义。”笔者认为,秦老的这段话,对于余瀛鳌老师影响很深,让他一生情系中医,由一名正规学历的西医,转变成了今天的一代“中医大师”,在中医事业上老当益壮,永远具有使不完的力量。

    1.4 学研积索 秦伯未曾教导余瀛鳌先生,学问的增长,学术经验的丰富,主要靠“学习,钻研,积累,探索”这八个字,这成为余老数十年来的治学座右铭。他经常用秦先生教导他的话来教导笔者及其他学生,“一个临床医生不加强学习是十分可惜的。当医生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的在相当年轻时就在学术或临床方面取得了成就,成为名医;有的当了一辈子医生,经治的病人也很多,但效验就是提不高,学术上也缺乏长进。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重视学习不够,基础没有打好。不具备勤奋学习的基础,也就谈不上钻研。有些医生平时也比较注意学习,甚至从古书中抄录大量的资料,也就是说,他注意到学术的积累,但由于缺乏探索精神,没有掌握如何在临床中将这些学术资料加以分析、鉴别和应用,也就难以取得更多的收获[2]。”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秦先生对于余老一生影响之深,另外也能从中体会中医药在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传承不息的奥秘所在。

    2 为医之“道”

    2.1 病证同辨 余老比较赞同中医学具有“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特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