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8633
脏腑寒热相移发病机理现代解读(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年第7期
     2.2 五脏热移的病证

    2.2.1 脾移热于肝 原文:“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为将军之官,内藏魂,肝气虚则易恐,肝气实则怒。当热邪犯肝之后,肝的精气损伤,出现惊骇等肝虚之象。肝主藏血,调节血液运行,热犯肝经,邪热迫血妄行,即会血上行离于常道而发为衄血。泛指皮肤黏膜的出血现象, 如鼻衄、齿衄、肌衄等。临床还会同时见到上吐衄,下则便血崩漏的各种出血。

    2.2.2 肝移热于心 “肝移热于心,则死”。肝移热于心的病情最为严重。心为君主之官,主火,今肝热移心,是木火与君火合并,两火燔灼,火热之邪伤及心神、蒙蔽神明,则见神昏谵语等危重病情,临床上也可以发现,外感温热病如果热邪内陷心包,出现意识障碍则病情多属危重。临床可以清心泻火重剂投之,或可挽救于垂绝。

    2.2.3 心移热于肺 原文:“心移热于肺,则为鬲消”。鬲消,即膈上焦烦,饮水多而消的消渴病。肺为水之上源,布化津液达全身,肺经有热时,易消灼肺津,出现烦渴引饮等上消证候。可见消渴病证有因于寒的肺消,亦有因于热的鬲消。从现在临床来看,上消固有肺燥热津伤者,亦不乏寒邪郁肺者,因此临床上治消应注意辨证, 不要见消即以热证论治而影响了少数寒消的治疗。临床消症不只有寒热,还有挟湿的,这点在一部分患者有高梁久嗜的病史, 红绛舌,厚腻苔,滑数脉的出现可以看出,是属于湿郁化热和痰郁化热等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