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465184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2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03-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对研究SAH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SAH的动物模型目前主要有3种[2,3]:(1)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于血管周围。(2)外科手术暴露动脉,抽取自体动脉血注其周围。(3)抽取其他部位动脉血注入蛛网膜下腔,使其积聚于动脉周围。现就SAH的不同动物模型的制备、优缺点及应用综述如下。

    1 脑池注血法

    脑池注血法是一种较常用的模型[4]。可以根据注血的次数,分为单次和二次或多次注血法,也可根据注入血的部位分为:枕大池注血法、经视神经孔基底池穿刺注血法及经额极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血法等;据注血的方式可分为容量控制型和压力控制型。

    1.1 按注血的次数分为单次注血法和二次或多次注血法

    1.1.1 单次注血法:经单次直接注血于蛛网膜下腔Willis环周围建立SAH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大鼠为例):大鼠麻醉后,在股根部摸到股动脉搏动,作一长约1 c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股动脉,从股动脉抽取少量新鲜血(约0.3 ml)备用,在左右耳根连线摸到枕外隆凸下约0.5 cm处有一凹陷即小脑延髓形成的夹角,在此处分开皮肤,找到环枕膜并穿刺,进针约1 mm左右有突破感,把血缓慢注入。保持动物俯卧并头低尾高位置,让血液靠重力作用下进入基底池,不至于很快扩散。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一般在注血后2~3天,脑基底部蛛网膜下腔可见到凝血块,以后血块逐渐被吸收[5]。这种单次注血法建立的SAH动物模型可以较真实地模拟SAH的病理过程[6]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