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599118
彩超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胆囊壁微循环的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9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9-1383-02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本文回顾性分析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胆囊壁微循环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以探讨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材于长春市单氏中医肝病医院2003年4月~2004年1月住院患者。经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腹部彩超等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36~72岁,平均56岁,病程5~16年。其临床表现为腹胀、食饮减退、乏力、恶心等,部分患者出现黄疸。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8例,B级24例,C级12例。另外,选择20例健康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8岁。经临床、腹部超声、血生化检查证实无肝病者作为对照。

, 百拇医药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Logiq400cl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患者检查前禁食禁饮8~12 h。检查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在右肋间隙,及右肋缘下仔细扫查门脉、胆囊床及胆囊壁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7.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

    2 结果

    2.1 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变化: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P<0.01),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多(P<0.01),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2.2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变化: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胆囊壁均明显增厚,胆囊壁呈网格状改变6例,彩超显示为低速静脉血流信号(P<0.05),对照组20例胆囊壁增厚5例,均未见网格状改变。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是肝脏受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的损害作用,而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及肝组织增生,最终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破坏和重建。正常时,流入肝脏的血流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性肝硬化时,再生肝细胞小结节常压迫其周围的门静脉和肝静脉小支,引起血管闭塞、纤维组织增生收缩,也使血管扭曲闭塞,造成肝内循环障碍,并可出现肝功能改变和肝动脉门静脉小支间的吻合。肝动脉血流进入门静脉后,使门脉压力更为升高,导致门静脉高压。有作者报道,高动力循环状态是肝硬化的循环特征,是由于门静脉的血流量增多,而使门静脉系统处于高动力状态的前向性学说。机械性梗阻学说是门静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之一,是由于肝内假小叶形成使正常门静脉的走行破坏,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此为后向性学说。

    3.2 本研究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6例胆囊壁呈现网格状改变,彩超显示胆囊壁网格状改变为低速静脉血流信号。统计学分析虽无意义,但足以引起临床重视。胆囊壁静脉是门脉属支之一,所以在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胆囊壁静脉曲张,胆囊壁静脉曲张与门静脉压力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门静脉瘤栓和门静脉血栓也可以引起胆囊壁静脉曲张,肝外门静脉梗阻引起的胆囊壁静脉曲张的机制可能有三点:(1)门静脉到体循环的分流,即门静脉的胆囊分支分流到前腹壁侧支静脉;(2)栓塞的肝外门静脉段的旁路血流经胆囊静脉分流到曲张的胆囊壁静脉,再经胆囊床直接进入肝实质,最后分流到门静脉的分支;(3)胆囊壁静脉曲张仅仅代表由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静脉曲张。

    3.3 彩超是诊断胆囊壁静脉曲张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之一,彩超可清晰显示胆囊壁网格状结构,并可确定其部位、程度及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且由于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无创伤、重复性好等优点,因而在门静脉高压胆囊壁静脉曲张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信息的重要补充。

    收稿日期:2007-12-24, http://www.100md.com(李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