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17期
编号:1166866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7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7-2626-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病例介绍:患者,女,16岁,因“乏力、纳少、尿黄11天,加重5天” 于2007年3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无贫血外观,面色稍晦暗,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皮肤无皮疹、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可触及,肝区轻叩击痛,腹水征可疑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5.01×109/L、RBC 4.58×1012/L、HGB 130.0g/L、PLT 212×109/L,血生化:ALB 36.5 g/L、GLB 24.4 g/L、A/G 1.5、T-BIL 188.52 μmol/L、I-BIL 86.39 μmol/L、ALT 1523.7 U/L、AST 1390.0 U/L、ALP 217.1 U/L、GGT 105.1 U/L、TC 2.48 mmol/L、TBA 204.15 μmol/L,PT 14.6 s,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抗HAV-IgM、抗HEV-IgG、抗-HCV、抗-HIV、TP-Ab、巨细胞病毒、EB病毒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均阴性,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为C型,查乙肝病毒DNA定量7.69×105copies/ml;腹部B超:肝、脾肿大,腹水;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G2S2。经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易善复等治疗4周后,复检查血常规WBC 4.32×109/L、RBC 4.69×1012/L、HGB 129.0 g/L、PLT 213×109/L,血生化:ALB 38.6 g/L、GLB 25.8 g/L、T-BIL 23.6 μmol/L、I-BIL 13.7 μmol/L、ALT 68.7 U/L、AST 43.0 U/L、ALP 133.1 U/L、GGT 76.1 U/L;但患者于入院第五周起出现发热,且有逐渐增高趋势,体温38.9 ℃,静脉穿刺部位出现渗血、片状瘀斑;排鲜红样便;伴极度乏力,急诊查血常规WBC 1.5×109/L、RBC 1.77×1012/L、Hb 50.3 g/L、PLT 5.45×109/L,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为4.32×106 copies/ml,细小病毒B19-DNA阴性,排除细小病毒B19感染可能,先后2次行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系明显减少,各阶段粒细胞均减少,红系极为减少,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占92.4%,网状细胞占5.2%,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骨髓检查提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

    讨论:本患者为青少年,于慢性乙肝恢复期出现贫血、出血、发热,血常规三系细胞急剧下降,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较前大幅增加,肝穿病理报告:慢性肝炎G2S2,骨髓涂片提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临床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重型再障之诊断,且考虑诱发重型再障的原因为乙肝病毒的活动和复制。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多继发于乙型或丙型肝炎。肝炎病毒是诱发再障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为重要,乙型肝炎病毒可破坏骨髓的微循环,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抑止肝炎病毒的活动和复制是预防再障发生的重要环节。再障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型再障及慢性再障;重型再障往往起病急,进展迅速,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的乏力、头晕及心悸等。患者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黏膜外,临床常见便血、尿血、甚至颅内出血。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间期平均约10周左右,且肝炎已处于恢复期,但再障病情重,患者生存期短,往往发病年龄较轻;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血生化改善,病情处于恢复期,如一旦出现发热、静脉穿刺部位渗血或穿刺部位片状瘀斑,应及早加强血象的监测,并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收稿日期:2008-04-21, 百拇医药(陈碧芬 郑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