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20期
编号:11683868
艾滋病继发隐球菌脑膜炎1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20期
     1 病例介绍

    某男,41岁。因头疼、发热2个月,加重2周伴四肢抽动1次,于2006年9月入院。患者无诱因于2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发热(体温37.6 ℃~38.8 ℃),夜间多汗。在外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抗痨、脱水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前头痛加剧,伴恶心、呕吐。10天前出现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约10分钟,醒后头痛剧烈,由外院按“脑炎”转入我院。既往2年前有冶游史,吸毒史多年。查体:T38.1 ℃,口腔内可见片状白色黏膜斑,剥之不去。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对答如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四肢肌张力高,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脑压为2.95 kPa,细胞数126×106/L,糖2.8 mmol/L,蛋白2490 mg/L,氯化物118.2 mmol/L。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见隐球菌生长。头颅CT、X线胸片、腹部B超未见异常。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已确诊。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急性隐球菌性脑膜炎。予氟康唑、大蒜素及脱水治疗8天,呕吐缓解,发热、头痛无明显好转。自动出院42天后死亡。

    2 讨论

    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人类感染中有嗜中枢神经系统趋向,原因可能是脑脊液中缺乏抗体和补体系统以及其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有作者认为HIV感染者出现隐球菌病是由早期(无症状期)过度到晚期(艾滋病期)的征象。

    隐球菌性脑膜炎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脑脊液隐球菌培养是病因诊断的重要方法,但阳性率低于墨汁染色的阳性率。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无特异性,易误诊为结膜、病毒性脑膜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本例在入院前误诊为结脑,入院后经脑脊液查到隐球菌,而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由于患者有吸毒及冶游史,故怀疑HIV感染,经查HIV抗体阳性。作者认为:(1)凡有头痛、呕吐、发热病史应考虑脑膜炎,确诊脑膜炎应常规检查新型隐球菌。(2)凡是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若无血液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病史,同时属于HIV易感人群,应高度怀疑HIV感染,查HIV抗体。

    本病的治疗以抗真菌和对症处理为主。本病预后极差。而未经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是造成AIDS继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收稿日期:2008-05-27, http://www.100md.com(谢 爽 孟连柱 祝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