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732338
略论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大家健康》 2008年第5期
     【摘要】 中医之所以成为硕果长存的世界传统医学,因其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切的临床疗效。笔者将从5个方面论述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本文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中医院2008年3月至11月期间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

    【关键词】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08)-05-0036-2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因此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症方面,在抢救急危症方面,中医药仍显示着其独特的疗效。

    1 历代中医学家对急危症的认识与治疗

    远至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都指出亡阴亡阳为垂危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记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等有关急腹症的记载。《史记》记载名医扁鹊能把患尸厥病虢太子救活,反映了当时已有很好的急救医疗技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许多急危症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唐孙思邈所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将解毒与急救专立两卷。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救急医方。宋宋慈的法医专著《洗冤录》被公认为是一部对治急性中毒有价值的医书。该书沿用了600多年,被翻译成7种外国文字,流传世界,影响巨大。金元时代,医学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各种学术的争论。明清以后,温热疾病研究有了新进展,创立了病原学说,形成了温病学派,时方得以广泛应用。
, 百拇医药
    总之,历代医学家对急危症,如高热、喘咳、关格、蛔厥、心痛、血证、积聚、昏迷、中风、厥证、脱证等,从理论认识到临床证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反复实践,对病因、证候、治疗、方药的阐述已形成系统。流传至今仍有许多急救法和方药是行之有效的。如“急下存阴”,“清热解毒”,“清心开窍”,“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益气复脉”,“回阳救逆”等治法;方剂中的大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犀角地黄汤,苏合香丸,生脉散,参附汤,四逆汤等急救,猛峻之剂;还有针灸、推拿、按摩及止痛止血法等均施治有效。

    2 辨证论治抢救急危症中医具独到之处

    急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急性疼痛所表现的急是疼痛急剧发作。解除疼痛是当务之急,治疗以“通”为总则,根据不同病因,采用攻下、理气、散寒、清热、补益而达到以通为用的目的,从而起着祛除病邪、恢复脏腑机能的作用。

    病例1 急性肠梗阻
, 百拇医药
    患者李某因患剧烈腹痛急诊住院,用胃肠减压、输液、抗菌等治疗3日,症状未见缓解,后改服中药。根据病者腹胀痛拒按、大便不通、舌红、苔燥黄、脉弦滑的症状表现,辨证为肠腑气机阻滞,瘀结不通,不通则痛。治以行滞开结,通腑攻下,用大承气汤加活血化瘀的赤芍、延胡索、桃仁,理气消导的木香、莱菔子等,服药后腹中肠鸣、矢气频作,当日排稀便3次,拉蛔数条。肠道气滞得通,腹胀痛大减,此例运用攻下兼活血以达“通则不痛”。

    3精选古方治疗危重疑难病

    中医能治急症也可治危重疑难病。许多被视为不治或难治的顽症往往被中医治愈了。对危重疑难病的治疗应在辨证立法基础上,从历代医家的传统用方中去找“因为这些方药是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熟练而准确地精选古方,特别是经方疗效是十分显著的。

    病例1 漏汗不止症

    产妇白某因产后表虚自汗,不慎感受风寒,而用辛温解之,遂致大汗淋漓,渗透草席,一夜更衣3件,盖厚被不敢露出手足,身关节酸痛,肢端冷,手足拘急,脉濡细。其病因病机是误汗伤阳,阳虚液脱、遵张仲景之法,用《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加味,1剂汗止复正。
, http://www.100md.com
    病例2 癃闭证

    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病者赵某因少腹胀急难忍,溺不能出,插导尿管已10余天,仍不通。因年老体弱无法接受手术,故要求用中药治疗。中医审其为肾气虚损,膀胱气化失司,日久成瘀。拟通阳利水,兼消肿化瘀,取《兰室秘藏》的滋肾通关丸加赤芍、赤小豆、穿山甲,2剂后拔管排尿。

    4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求真

    病例1 阴阳俱虚型哮喘证

    病者钱某有咳嗽气喘史,经常发作,因外感调治不当,病情加重。西医诊断为哮喘合并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心悸胸闷,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咳痰无力,烦燥不安,唇紫肢冷,舌暗少苔,脉沉细不规。初从肺肾虚衰入手,治以益气纳肾,用生脉散加菟丝子、山茱萸、胡桃等,疗效不显著、细究病机,证已从阴虚损及心阳,气血虚滞,阴阳俱损,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同用,佐以活血祛瘀,守原方加附子、枳壳、白芍、葶苈子、桃仁、丹参,服两剂显效,病情稳定再用补肾益气、降肺祛痰调治获得好转。
, http://www.100md.com
    病例2 急性传染性肝炎

    患者孙某治疗3个月未见好转,查所服方药多为清热利湿之剂。根据患者身目发黄,发热口渴,心烦不眠,脘腹胀闷,厌食体倦,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细数等症状表现。诊断其为机体抗病功能低下,邪毒乘虚而入,湿热蕴郁不解,失于疏泄,热毒化火,灼伤气阴。因此,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用石斛、生地、太子参、黄芪、黄精、蒲公英、板兰根、郁金等清补兼用的基础方治疗,病情日渐好转,肝功复查正常,达到了正复邪除的目的。

    5 吸取应用现代科技成果

    继承传统医学既要发扬古义,又要融汇新知。近代许多急危症,如休克、败血症、急腹症、心血管疾患、肺炎、肾盂肾炎、肿瘤和“三衰”等均是在坚持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诊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

    病例2 胆囊炎合并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
, http://www.100md.com
    患者周某,因患胆囊炎合并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曾用红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等抗菌治疗3个月,病情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患者症见寒战高热,右肋下胀痛,牵引肩背,小便色深如浓茶,舌质红绛,苔糙黄腻,脉沉弦数,属湿热化火,瘀热不散,热毒内陷,脉证合参,用大柴胡汤加茵陈、蒲公英、郁金清热泻火,疏肝利胆,但疗效不显著。后综合分析,因患者病程已久,兼见神疲乏力,卧床不起,证乃正虚邪实,改用攻补兼施。参见近代药理研究,金钗斛有抑制葡萄球菌感染作用,对急性胆囊炎的高热有迅速退热效果,且病人舌质红绛,提示热盛伤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西洋参、金钗斛益气养阴,经半个月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10年来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马汁梁.食管胃肠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 百拇医药(樊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