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842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大家健康》 2009年第3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后血糖值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具有良好的前景和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09)-03-003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0%~90%[1]。主要表现为上肢和下肢两侧对称性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套和手套,伴麻木感、灼热、针刺感等,有时伴有痛觉过敏。晚期运动神经可能受累,肌张力减低,下肢软弱无力,出现肌肉萎缩或完全瘫痪。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患者,获得了较好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7年6~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有关文献制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2]:①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刺痛。②运动神经表现,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③ 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排除药物中毒、过敏、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50.9±10.3)岁,糖尿病病程(41.3±10.6)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1士6.8)个月,空腹血糖(12.4±5.4)mmol/L。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54.0±9.1)岁,糖尿病病程(47.6±9.2)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4.4±16.6)个月,空腹血糖(12.8±4.3)mmoVL。以上各项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即严格控制其饮食和血糖值。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片10mg,每日2次,口服;多贝斯片0.5,每日3次,口服;弥可保500ug,每日1次,肌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药药物组成:黄芪30~60g,当归尾、赤芍、川芎各10~15g;桃仁、红花、地龙各5~10g。麻木明显者加鸡血藤、全虫;疼痛明显者加威灵仙、细辛。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两组均连续用药6周,6周后进行随访并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肌电图检查,并记录症状、体征变化。
, 百拇医药
    3 疗效标准 显效:感觉障碍消失,拇指震动觉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增加>10m/s;有效:感觉障碍及拇指震动觉有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9m/s;无效:感觉障碍及拇指震动觉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

    2 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40例中,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40例中,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1)。在两组治疗后血糖值比较上,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糖值分别为(7.06±1.75)和(6.89±2.21)mmol·L-1,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从而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另外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周围神经营养障碍[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消渴”、“肢痹”范畴,多因消渴日久不愈,气阴两伤,久病则瘀,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西医注重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从整体上对异常代谢环境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改善糖尿病局部代谢紊乱,减轻局部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周围血管的舒张,改善周围神经的血供,促进DPN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4]。中西医结合治疗DPN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
, 百拇医药
    补阳还五汤为清朝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创,功用益气活血,专为“气虚血瘀”证所设。经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可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并有活化神经元及促进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5]。笔者根据本病“因虚致瘀”这一病理特征,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脾胃之气,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以当归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总之,气虚血瘀,瘀阻脉络,属中医“络病”范畴,与西医末梢神经炎、微血管病变的病位相同,机理相同,中西药联合使用,取得了比单纯西药治疗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Stevens M J,Obrosova I,Pop-Busui R,et al. Pathogenesis of neuropathy. In Ellenberg and Rifkin’s diabetes mellitus. D.Porte Jr.,R.S. Sherwin,and A.Baron,editors. Mc Graw Hill,2002,747-770.
, 百拇医药
    [2]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110.

    [3]李丽英.黄芪、当归对肝脏、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1995,11(6) :372-373.

    [4]张家庆.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中药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4):2451-2452.

    [5]Schratzberger P. Reversal of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by VEGF gene transfer.J Clin Invest,2001,107:1083-1092., 百拇医药(陈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