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2年第8期
编号:1105653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日 《家庭用药》 2002年第8期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良好的心情,有时比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减少病痛,从而促进康复。保持愉快和乐观情绪,就会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由此可见。

    如今糖尿病已成为一种肆虐全球的非传染性流行病,这一疾病及其并发症正在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健康。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除生物学因素外,更有明显的社会环境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调整不良的情绪以促进病情良好的控制,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生活中应激事件日渐增多。如社会结构中个体对角色的期望发生认知错误,甚至偏差,则会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紧张;又如人口国内外迁移,都可能由于文化环境的突然改变,语言、生活方式和习惯等文化差异而造成不适应;家庭生活方式的演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人感到心理压力明显加大,从而导致心理状态失衡。近年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行为类型和气质特征,对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和预防、康复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A型行为(是一种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个性强、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好冲动。具有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陷入心理紧张和应激状态之中,易出现心理失衡,影响治疗与康复。

    心理社会因素是怎样致病的?

    易感素质与生理中介是产生身心疾病的两个重要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而大脑皮层则是通过生理中介如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平衡。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急剧升高,血糖含量随之大幅度上升,体液因素以及高血糖本身对胰岛细胞长期的刺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