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54428
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原则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家庭用药》 2006年第4期
     非甾体抗炎药家族

    古希腊人曾用柳树皮的浸出液治疗疼痛和炎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838年从柳树皮中提取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水杨酸钠,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生产出了水杨酸的酯化物——阿司匹林。1949年保泰松问世,该药较阿司匹林具更强的消炎止痛作用,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非甾体抗炎药的正式诞生。其后的数十年内,非甾体抗炎药家族迅速扩大,目前种类已达百余种之多。

    常用的药物包括布洛芬、恶丙嗪(诺松)、洛索洛芬(乐松)、萘普生、双氯酚酸(英太青、戴芬、扶他林)、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奇诺力)、阿西美辛(优妥)、依托度酸(罗丁)、萘丁美酮(瑞力芬)、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美洛昔康(莫比可)、尼美舒利(美舒宁、怡美力、瑞芝利)、塞来昔布(西乐葆)等

    1971年John Vane揭示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环氧化酶(COX),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体内的花生四烯酸可经COX的催化最终生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消炎镇痛药物的一个大类。与激素相比,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得名。它起效迅速,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兼具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每个具体药物对这三方面的作用并不平行。有些抗炎、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较弱,另一些则相反。非甾体抗炎药属外周性镇痛药, 适用于轻中度疼痛,无麻醉性和成瘾性。按分子化学结构分类,大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均为弱酸性药物。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的毒副作用主要影响胃肠道、肾脏、血液和神经系统。

    胃肠道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是传统非甾体抗炎药最多见的副作用,国外统计发生率在10%左右。前列腺素对消化道的生理性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胃黏膜细胞的正常功能方面,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胃酸分泌。非甾体抗炎药阻断前列腺素的生成,因而大大削弱了胃黏膜对酸的防御能力,导致溃疡的发生。在溃疡的基础上可发生穿孔和出血。对某些特定的患者,风险显著加大,如老年(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老龄妇女,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有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其他一些因素,如抽烟、嗜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也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需注意的是,不少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可隐匿发病,可占到50%左右。

    针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已知的药理毒理机制,一些医药制造商对某些传统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改良后开发出一些新型品种,如把双氯酚酸钠和米索前列腺醇一起做成胶囊以减轻前者对胃黏膜的损害,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环氧化酶(COX)存在两种同工酶,即人体固有的管家酶COX1和由炎症引起的诱导酶COX2,前者对维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后者在炎症部位催化产生前列腺素使其成为重要的炎性介质,在关节炎等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理论基础上,研制的COX2特异性抑制剂昔布类药物是一类崭新的非甾体抗炎药,在防止胃肠道副作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塞来昔布应用于临床。

    肾脏功能损害

    前列腺素对肾脏有多方面的生理调节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了前列腺素的生成,因而可带来肾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少尿、水肿、高钾血症、高血压等。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症状是可逆的。原有肾病疾患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都会加剧非甾体抗炎药肾损害的风险。在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中,相对而言,舒林酸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对血液系统影响

    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大多会降低血小板聚集,其中以阿司匹林作用最强。同时,大多数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但罕有造成全血细胞减少者,其中的例外是保泰松类药,该药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或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目前已较少应用。

    其他不良反应

    一些患者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可能出现皮疹,严重者可发生多形红斑。另外,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在某些患者可诱发哮喘,症状可以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这类药物禁用于有哮喘史的患者。, 百拇医药(张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