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53269
中医谈耳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家庭用药》 2012年第7期
     耳位于头部两侧,左右各一。因其位居于头侧,犹如屋笼之窗户,故古时又称其为“窗笼”。因耳司听觉,古医籍《河间六书》又称其为“听户”。全身经络会聚于耳,使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产生密切联系。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也常可反映或累及于耳。

    肾开窍于耳

    耳听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精、髓、气、血的濡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黄帝内经》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中藏经》也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肾为先天之本,内藏五脏六腑之精。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强;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随着肾中精气的盛衰盈亏,人的听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婴幼之年,肾精充而未实,生而未盛,成而未盈,则听觉较弱,听声辨音能力差,且听而不远;青壮之年,肾中精气充盛,耳受精气充足,故听觉聪敏,听声遥远,辨别语声能力强;垂暮之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少,化生无力,耳之精气不足,故听觉渐衰,迟钝不灵,听声难远,甚或听觉失聪。
, 百拇医药
    因此,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将年迈老态形容为耳聋眼花、耳目失灵。临床上,常见因年迈体弱,或房劳过度,或久病重病,或药邪所伤,以致肾精亏虚者,必因无力滋养清窍而听力减退。

    心寄窍于耳

    心开窍于舌而寄窍于耳。唐代医著《千金要方》对此解释:“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明代医著《医贯》说得更明确:“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验之于中医临床,心火亢盛或心阴不足的患者,常有耳胀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亦有因心神紧张而使内耳血管痉挛所致。心血瘀阻也可致耳鸣耳聋。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与血管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其中血管因素在致病原因中占多数,如血管栓塞就可能影响内耳,可见心血瘀阻可影响及耳而患病。

, 百拇医药     脾升清濡耳

    脾主运化而升清。所谓升清,即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升至心肺头目的生理功能。耳窍必赖脾所升清气的濡养,方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耳为清阳之窍,喜清恶浊,性好清灵,故脾之升清功能对于维持耳窍的清灵之性至关重要。脾胃强健,升降有序,清升浊降,生生不息,耳得清阳之温煦,清气之充灌,则清灵聪敏,听觉敏捷。

    若脾胃虚弱,化生精微不足,且升清无力,引起头脑、耳目失养,则见听力减退、耳鸣、眩晕等症。

    耳为肺之用

    清代医籍《温热经纬》说:“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龙葱”,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鼓膜,说明耳的听觉功能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开窍于鼻”为“肺为耳之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由于咽部病变导致咽鼓管咽口阻塞,致使鼓室负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产生积液,可导致非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 百拇医药
    耳为宗脉之所聚

    清代医籍《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聩”。

    从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而言,耳与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循行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环行耳之前后,与耳脉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耳病实则少阳”之说。若经络之气逆乱,可循行入耳为病。如肝火上炎或暴怒伤肝,均可导致肝胆经气厥逆,阻塞脉络而产生气闭耳聋。

    --------------

    耳,"听"不容易

    常常感叹上帝造物的神奇,人体或大或小或明显或隐蔽的器官,无一不有它存在的奇妙价值。正如耳,虽然有时候它的存在或许是一种"耻辱":比如小时候被家长"揪"耳朵;某拳击选手比赛时,竟被对手咬掉半个耳朵;我们还常常听到各种谣言而被混淆视听,要不怎么说"耳不听为净"呢。
, 百拇医药
    然而,无论是倾听小宝宝的呢喃,欣赏美妙的音乐,还是与人交流沟通,都需要耳朵的存在。甚至,如果没有了耳,连副漂亮的太阳镜都没法戴。

    耳朵听声音,似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实际上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人吃饭要用牙齿,看书要用眼睛,走路要用脚,似乎只有"听"是最不费力的,也是最能做到随时随地的一项技能。于是乎很多"耳机族"产生了,他们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做什么,耳朵里都塞着耳机。事实上,我们表面上似乎听的只是声音,然而刺激的却是大脑,不良噪声对大脑的损伤是无形的,也是严重的。

    头晕--其实是耳朵"晕"了

    耳朵除了听声音之外,还有平衡身体的作用。在我们的耳朵里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圆形小管,医学上叫半规管,是维持姿势和平衡内耳的感受装置。这三个管子有竖的、有横的、有斜的,管子里面有液体,就像水平仪-样,人体在前后左右转的时候,里面的液体会随着身体姿势的改变,呈不同的水平。如果我们把眼睛闭上,虽然看不见,但仍能感觉到是站着或是躺着,这就是半规管作用的结果。另外,晕船是因为船在海上人看不见地平线,保持不了平衡,这时候眼睛帮助不了你,只能靠耳朵。而耳朵平时没有"独立工作"过,一下子独立担当平衡的"重任"还不习惯,在人非常疲劳的时候就"晕"了。但是这个晕是可恢复的,不会永久晕下去,休息一下就会好转。所以,晕船时就赶快睡觉,睡一觉,让耳朵里面的半规管细胞好好休息,休息完了如果它开始适应了,就不会晕了。
, 百拇医药
    半规管里有液体,就像瓶子歪了直了它都能感觉到,但里面的液体多了少了,半规管感觉不出来时,就会出现眩晕。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梅尼埃综合征",俗称眩晕症,就是人好好地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了。这都是耳朵里半规管作用的结果。

    耳,为什么会自己叫

    耳鸣在年轻人中并不多见,但很多人上了年纪会有耳鸣。声音通过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再到听神经,整个过程都是由不同的器官完成的,且整个传导系统都是绝缘的。而耳鸣发生时,系统不绝缘了,跟外面"串线",使得耳朵并没有听见声音,但是脑子却接收到了信号,因此,总能听到嗡嗡响。

    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呢?最多见的原因就是人年纪大了,血管供血不足,整个耳朵传导区域缺血,该绝缘的绝缘不了。这时应该检查是哪一个区域血管供血不好导致的。现在查出原因较多的是颈动脉狭窄,那么把狭窄的颈动脉疏通,让它恢复供血就可以了。
, http://www.100md.com
    中耳炎会致聋吗

    中耳炎,顾名思义就是中耳里面发炎了。耳朵里面有一层膜叫鼓膜,鼓膜靠声音来振动,膜里面叫做中耳,中耳和外面的空气是不通的。在正常情况下,中耳里面有三个小骨头,起传导作用,也分泌一些液体,润滑中耳。中耳一旦发炎了,里面的液体就多了,把几个小骨头都泡在水里面,这时候声音传导起来就没有原来在空气中的振动那么好,本来挺大的声音,但是听起来却很小,结果就是导致听力下降。中耳炎也会使鼓膜穿孔,这样的话就会有水从耳朵里流出来。

    中耳炎是可以治好的。把里面的水抽掉,用抗菌药物把细菌杀灭,不发炎了,也就没有水了。穿了孔的鼓膜也不用害怕,这就像人皮肤划了个口子,过10天左右就会长好,恢复如初。, 百拇医药(李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