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094047
中风的“伪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家庭用药》 2017年第7期
     刘振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风,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认为,中风特点是急性起病,病情迅速进展,造成患者偏身瘫痪、偏身感觉异常、言语含糊、口角歪斜等一系列症状。事实上,中风的类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种类型的中风,由于症状轻微或不典型,特别容易被患者忽视,医学称之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并不少见,因为症状不那么特别,隐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发生过多少次“腔隙性脑梗死”。然而,不要小看这一类疾病,它的出现虽然不会立刻致残,但是多次、反复的发生不仅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中风,同时也会造成患者运动功能的障碍,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及其危害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由于大脑及脑干深部的微小血管病變和闭塞,造成上述部位的缺血性微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由于病变很小,常位于脑相对静区,因此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缺如,容易被忽视。它的常见病因主要是高血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微栓子脱落,血流动力学不稳如血压突然下降等。因此,腔隙性脑梗死虽不能致残或致死,但反复发生常常提示着这些患者可能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其发生大血管闭塞造成严重后果的概率也将显著升高。腔隙性脑梗死比较容易发生在脑深部核团,因此这一部位的反复受累最终可能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临床上也称之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但是由于发病原因各不相同,所以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干预仍有差异。, 百拇医药(瞿梦媛刘振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