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脑血管病防治》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472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年第6期
     [摘 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形成(CVS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5例经头颅CTA和/或MRA确诊的CVST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好转,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7例 复查CTV或MRV显示吸收好转或完全吸收。15例均未继发颅内出血。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743;R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6 _0446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6.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 ,人群总发病率约0.005‰,并占所有卒中的0.5%~1%[1]。CVST临床表现特异性 少, 轻重差异大,极易误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发展,该病报道日趋增多。笔者对15例CVST患 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1年至2010年确诊CVST住院患者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 ,年龄19~62(40.5±13.2)岁;病程5小时~1年余,其中急性起病8例(病程<1周),亚 急性起病2例(病程1周~1个月),慢性起病5例(病程>1个月)。有脑出血、头部外伤、剖 宫产前驱史各1例,患有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例,1例病前在高原短期 居住1月。其中有7例初诊或误诊为脑膜炎、硬膜下出血、脑梗死、急性肾衰或偏头痛。

    1.2 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本组头痛14例,伴恶心呕吐12例,视物障碍3例,四肢 抽搐2例,意识不清2例,头晕1例。头痛以额部、颞部或眼眶部胀痛多见。体检:颈部抵抗3 例,视力减退3例,意识障碍2例,一侧额部针刺觉减退1例,伸舌偏斜1例,肢体偏瘫伴锥 体束征阳性1例,神经系统体征阴性5例。

    1.3 实验室检查:本组患者入院时均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D2聚体检测。6例血白细胞数 轻度升高,10例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均无异常,8例血纤维蛋白原增高(阳性率53.3 %),7例D2聚体增高(阳性率46.6%),而纤维蛋白原及D2聚体同时升高6例(40%),3例血小 板数降低,2例血小板数增高。2例行腰穿脑脊液测压分别为150mmH2O、190mmH2O,前者 细胞 数、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后者细胞数400/ul,单核占80%,蛋白2.06g/L,糖、氯化物在正常范 围。

    1.4 影像学检查:本组3例起病初头颅CT未见异常,1例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后随病情 进展进一步检查明确。其余患者CT或MRI平扫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域及附近脑叶条索状、新月 形异常信号,有的伴局部水肿。15例均行头颅CTV和/或MRV检查确诊,其中CT静脉血管显像 (CTV)10例次,MR静脉血管显像(MRV)8例次。以累及上矢状窦为主,部分合并两处以上静脉 窦。分别是上矢状窦9例,横窦6例,乙状窦5例,直窦2例,海绵窦1例。CTV成像显示静脉窦 内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形成。MRI显示静脉窦内异常短T1长T2信号,MRV提示受累静脉窦内不 规则的充盈缺损征甚至未显影(图A-F)。

    1.5 治疗及预后:15例均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例剖宫产患者治疗早期先予普 通肝素缓慢静滴,延长PT及INR,待病情稳定后予低分子肝素;12例好转后均以华法林口服 巩固。对于脑水肿、颅压增高者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对症处理;癫痫发作予苯巴比妥、丙戊 酸钠治疗;8例患者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针,出院时改泼尼松片口服;4例加用低分 子右旋糖酐血液稀释疗法。15例患者经治12例好转,好转患者头痛、恶心等症状均缓解;1 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呈爆发病程,急剧恶化,住院第3天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 ;1例上矢状窦栓塞患者继发癫痫持续状态,循环呼吸衰竭而自动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诊治。7例在首次检查后1周~3个月复查CTV或MRV,均显示部分或完全吸收。

    2 讨论

    CVST的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遗传性危险因素少见,如抗凝血酶Ⅲ缺陷,蛋白C和 蛋白S缺陷,遗传性纤溶系统异常等。而获得性因素包括肾病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妊娠、炎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脱水及药物等[2]。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为两大症候群: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本组绝大部分患者有头 痛(14例)、呕吐(12例)等颅高压症状;而局灶性症状不多,5例神经系统体征阴性,故 容易误诊。总结本组特点:(1)平均发病年龄轻,本组平均40.5岁;(2)部分患者存在易患 因素,本组有脑出血史、头部外伤史、剖宫产史、高原居住史、肾病综合征及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病史等诱因;(3)急性或亚急性起病(73.3%),病情进展较快;部分呈慢性起 病,短期加重;(4)头痛、恶心等颅高压症状突出;(5)具影像学检查的特殊征象。

    本组患者MRI检查显示病变静脉窦内异常信号,MRV提示病变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Isen see[3]根据发病时间及MR血栓信号变化将静脉窦血栓分为4个阶段:急性期(1~5d) T1像等信号和T2像低信号,亚急性期(<15d)T1、T2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3周~3月末) 表现为血栓信号普遍下降及均匀性地增强,晚期(4月以上)表现为血管的再通或血栓持久残 留。MRV除能直接显示颅内静脉外尚可显示颅内其他病变,对于大静脉窦、大静脉可获得与D SA相近的显像效果。而CTV也有其独特的优点,CT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区域弧形或新月形密 度增高,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者可见具特征性的直接征象空三角征,直窦、横窦和乙状窦血栓 可见条索征;间接征象为周围脑叶水肿或局灶性的梗死。CTV对于静脉窦及大静脉的显示较 好,小静脉显示较MRV好;同时CTV影像直观可靠,假阳性较少;CTV检查操作快速、费用相 对低,但CT存在辐射及造影剂的风险[4]。DSA对病变范围和细节的显示优于CTV和M RV,被认为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但其属于创伤性检查,因此有一定的危险性,也难以 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目前作为介入溶栓治疗的手段而 不常规使用[5]。

    CVST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降低颅内压、抗凝、溶栓以及血管内治疗等。 本组病例根据病因、病情给予抗炎、激素、补液、抗癫痫、降低颅内压、抗凝等对症治疗, 12例患者病情好转。最新的AHA/ASA关于CVST的诊治指南推荐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即使已合并脑出血者也可应用;且一系列的荟萃分析指出低分子肝素在并发出血、栓塞并发 症及死亡率方面均优于普通肝素[6]。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的扩展,改善颅内静脉 血液回流,降低出血的危险,并为纤维蛋白自行溶解提供了时间,最终导致闭塞的静脉窦部 分或完全再通。目前国内外都将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作为CVST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7] 。肝素治疗需持续到病情稳定,如意识清醒、头痛等颅高压症状缓解和神经缺损症状改善 ,通常治疗时间10~21d[8]。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同样有效,但对凝血和纤溶系统 影响小,出血并发症少,无需监测凝血指标[9]。由于部分CVST患者在首次发作后1 年内复发(<10%),需维持一段时间的口服抗凝药。一般获得性CVST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 3个月,遗传性CVST患者则需要6~12个月或更长,而长期服用抗凝药并无获益[8,10 ]。本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效果较好,未继发颅内出血,监测凝血功能等指 标未见改变。, 百拇医药(王海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