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 20126
编号:13750566
“罚”出来的美好(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26
     编者按: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1998年诞生于美国。目前该活动已得到世界多国的响应,同时举办终止体罚的活动。体罚是过度的惩罚,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惩罚教育。

    那些年,我们曾挨过的罚

    张晓琳:那是上初一时的事了。一次早上起迟了没吃上早饭,临出门在书包里揣了只大苹果。到了第二节数学课,觉得饿得慌,就趁老师背对着我们板书偷偷拿出那只苹果啃了起来。熟料“音量”没控制好,被猛然回头的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按照班级里不成文的规定——凡上课偷吃零食者须向每位同学买一件同样食品——我被判以给40多名同学各买一只苹果的处罚。鉴于苹果价格过高,且数量太大,而且我的“认罪”态度极好,老师遂减轻了处罚,让我给每位同学买一只砂糖蜜桔。那一次,几乎用尽了我一周的零花钱。从此,我再也不敢在课上偷吃东西了。但这次处罚也给我带来了一样意外的好处——从这以后,同学们带什么可口的小吃,往往也会有我一份。真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http://www.100md.com
    刘鹏飞:记得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规定:默写时错一个字罚抄100遍。小学生默写时出点错在所难免,所以想办法对付罚抄也就成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发明了手握两支笔“双管齐下”的方法,很快便被全班同学采纳。后来有一位同学犯了错为求得老师“从轻发落”,将我的这一绝招给举报了,害得大家在以后的抄写中又无端加大了工作量。好在以后的语文老师很少再有让我们罚抄100遍的了,我的这项小“专利”也就再没有派上用场。

    王子聪:我初中时一位班主任是位歌迷,所以她最拿手的处罚妙招便是——唱歌。如果我班某个同学在一周之内犯了错,那么就必须在周五班会课例行的“演唱会”上露一手。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要演唱《至少还有你》。刚开始唱的时候,由于那个同学唱功不到家,班里传出的哄笑声不断。但是唱着唱着,他逐渐进入状态,有些同学便轻声跟唱。最后,罚唱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合唱。此后,班会课上的这一“处罚项目”便成了我们最向往的节目。

    彭鹏:我高一时最怕的是数学老师。我们这位数学老师惩罚学生有他的一套“独门秘笈”,那就是如果学生考试没考好,就罚学生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表扬他的文章,要求不浮夸不吹捧,真实可信有感情。下次没考好,还写,而且不能与上次雷同。他对我们的这种另类“处罚”理由倒也简单:“我教你这么辛苦,你还考得这么差,让我很不高兴。你得写表扬文章让我高兴,我高兴了,我们就扯平了!”不过他的这种处理方法不是“一刀切”,而是选择那些应该考好却没有考好的同学。而这“3000字”、有“真情实感”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只好搜肠刮肚回忆数学老师的万般好处,你别说,这还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艰辛,顿悟:如果我们再考不好,就太对不起他了。
, http://www.100md.com
    是鼓掌欢呼“你真棒”、“你最棒”效果好,还是有效的惩戒更能触及一个人的灵魂?你是主张“孩子是夸出来的”,还是认为应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请“主罚派”与“反罚派”各自陈述观点,以切身体会和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辩论。

    校园bbs:罚之论辩

    刘鹏飞(反罚派):儿童教育专家卢勤则说得更形象:“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诀,当你说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因为中小学生心智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出错就会受到家长、老师的处罚,这只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畏首畏尾,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我身边有一些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同学,他们性格的形成,往往都是因为受到过这样那样的处罚或家长老师管教过严所致。相反,那些性格阳光、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都是平日里老师家长管理宽松、受到赞赏较多的同学。

    赵燕青(主罚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一般地说,惩罚是针对故意犯错的人。对学校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而适度的处罚恰恰是帮助犯错者记住教训,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少走弯路,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成本更大的惩罚,故应成为一种必须的教育手段。
, http://www.100md.com
    李镇东(反罚派):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学生用泥块砸另一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留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这一连串的“奖励”与大声呵斥甚至体罚相比,哪种效果更好呢?

    石晓薇(主罚派):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往事:他小时候在踢足球时不慎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赔12.5美元。他的父亲知道后对里根说:“玻璃是你打碎的,这钱要你自己赔,我先给你垫上,你以后必须还我。”于是,里根放学后每天都到街上给人家擦皮鞋,攒足了钱还给父亲。里根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他从这件事中懂得了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正因为懂得犯了错要承担责任,他才会时时警醒自己不犯错、少犯错。

    吉庆(反罚派):允许家长、老师对学生“惩罚”势必会导致一些教师、家长在施行惩罚教育时走向极端。时下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听到、看到不少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服毒跳楼这类不好的消息,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施予不当的惩罚所致。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家庭中,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精神惩罚”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尤其在应试教育猖獗的今天,那种“狼爸”、“虎妈”、“狮子老师”之类的人物遍行于华夏大地。请问,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学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吗?, http://www.100md.com(王淦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