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新医学》 > 2009年第12期
编号:12049918
皮肤病液氮冷冻疗法的生物学效应(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实用新医学》 2009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32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85-1672(2009)-12-1109-02

    自古以来,就有把天然冰用于生产方面的记载。在希波克拉底时期,人们就知道低温对许多疾病有治疗作用。但由于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利用低温治疗疾病发展极其缓慢。直到上世纪初液体空气和液体氮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Cooper设计出用液氮作为制冷源的冷冻装置,通过冷冻丘脑成功治疗帕金森病等其他神经运动性疾病和先前不能切除的脑部肿瘤,标志着现代冷冻外科的开始。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冷冻已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皮肤科应用非常广泛。

    1冷冻治疗的机制

    冷冻治疗过程中,组织和细胞经历的冻结和融化等过程是导致其损伤的关键因素。

    1.1冷冻降温时的作用[1]缓慢降温时,低温损伤源于“溶液效应”(即高溶液/溶质浓度下,细胞严重脱水);快速降温时,低温损伤源于致命的细胞内冰晶形成。一些细胞存在冷冻保存的最佳冷却速率,证明了这一假说的合理性。

    1.2冷冻后复温的作用[2]快速复温,组织可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处于高浓度的电解质中,更易于破坏;缓慢复温,可使组织在真正溶解前(常在-10℃~0℃)再次形成冰晶,由此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

    1.3细胞膜损伤[3]低温使构成细胞膜主成分脂质-蛋白复合物变性,致使细胞破裂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