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81113
道家“自了汉”的养生修炼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第1期
     “自了汉”原是佛家的用语,是指小乘佛教修炼者。这一称呼突显出小乘佛教修炼者的特征,即修炼目的与大乘佛教修炼者不同,不是“普度众生”,而是度自己。后来这个用语被道家借用来指道家修炼者中的一类人,这类人修炼不是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为了自身的健康,特别是为了在进入老年之后,能保持精力充沛、身体强健,少吃药、少看病,基本不仰仗家人子女的照顾,自主地生活,如有可能,用现代的话说“再发挥点余热”,最后做到无疾而终,尽享天年。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一类的道家修炼者,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心随己愿,健康度过余生,最后安然离世。道家“自了汉”的老年生活状态不也就是当代老年人所期盼的生活状态吗?因此,道家“自了汉”的修炼方法是值得老年人借鉴的。

    那么,道家“自了汉”的修炼方法是什么呢?是内丹术。内丹术是道家的核心修炼方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说起内丹术,很多人一定会想,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方法,高深莫测,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啦,什么“鼎炉火候”啦,什么“河车运转”啦等等,一般人难以掌握。确实,内丹术内容庞杂,程序繁多。内丹术的代表作《周易参同契》借用炼外丹的术语,来阐释内丹修炼的过程,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读起来如同天书。并且特别强调性能量的转化(取坎填离即还精补脑),显得神秘。即使在中国古代,由于过于艰深,内丹术也只成为一个小众的修炼法,只在道观和一些土大夫、文人的府邸中流传,一般的民众很少问津。
, 百拇医药
    不过,内丹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按道学专家胡孚琛的观点,在晋唐时期内丹术正式形成之前,有一个长达数百上千年的内丹术“初传时期”。难以掌握的是正式形成之后的内丹术,而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是古朴而简易的(尽管当时还未被冠以内丹术的名字),如老子《道德经》、《庄子》中所载的“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抱一”、“啬精”、“长生久视”以及“守一”、“心斋”、“坐忘”、“撄宁”、“导引”等方法,还有《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所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都可以说是初传时期的丹法即内丹术。

    初传时期的内丹术因操作简单便捷,易收效,便于普及推广。胡孚琛先生在其著作《道学通论》中写道:“唐以前丹法虽较古朴,但易修炼,无太多秘诀,故成道者亦多,这是不容忽视的。孙思邈没有丹经传世,但依古法修炼得道,寿过百龄,亦非后世一般丹家可比。”当代老年人可以借鉴的,就是这种古朴的或者说是返璞归真的内丹术。这并不是说轻视或要摒弃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有着深刻的内涵,包孕有人体生命的奥秘,它应当是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是少数有能力的实践者所修炼的技术;但作为适合一般老年人的修炼方法,初传时期的,或者说“返璞归真”的内丹术似更能发挥养生保健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内丹是什么。内丹被称为“体内的大药”,但它并不是指产生于人体内类似于有效药物的东西,而是指人体在通过“内修”达到高度入静之后进入的一种身心极其平衡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体内的正气会自然涌现,循经而行,机体的功能会得到改善和增强,有病的人疾病会不治而愈,无病的人身体会更加健康。这种状态主要靠精神的修炼获得。因此内丹术(无论初传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核心在于修炼精神使之处于虚静的状态。

    内丹术要求进行“性命双修”,即对“性(精神)”和“命(身体)”都要进行修炼,具体法门为“心息相依”。内丹术的核心在于精神的修炼,因此在“性命双修”中,修性为主;修命为辅;心息相依就是在意识引导下进行呼吸活动以诱导入静并诱发内气。如果是初传时期那种古朴内丹术的“性命双修”,一般老年人都可以做到。

    修性,简单一句话,就是放松入静,排除杂念,使心如止水。道家的一些经典,认为内丹修性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如《唱道真言》云:“炼丹,非有事事也。无所事事,方谓之炼丹。人能无所事事,以至于心斋、坐忘,丹亦何必炼?丹至于不必炼,乃善于炼丹者也。”又说:“夫无上之道,原无可道,无上之丹,原无所为丹,欲执象而求之,背道远矣。”因此,作为老年人,对内丹术的修性没必要认为它高不可攀,完全可以走近它,掌握它,无非就是不执著、无所求,保持心境的淡泊虚静,进一步放松入静而已。当然,要做到正确且有深度,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最好在有经验者的指导下进行。
, http://www.100md.com
    在当代,并不乏这种古朴的以修性为主的内丹术。不少放松入静的气功功法都可归于这一类。如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创编的“三线放松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创编的“内养功”等。这些功法的核心就是“调心”,身体放松,调整呼吸(心息相依),排除杂念,使精神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机体功能得到改善增强,因而能收到自我防病治病之功效。现代的临床观察和科学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个事例,是上海《新民晚报》2010年11月15日的一篇整版报道,内容是我国整形外科著名专家张涤生院士以练习“松功”治愈自己严重抑郁症。现年94岁高龄的张涤生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二十多年前他曾罹患严重的抑郁症,用遍了各种中西医方法,均无效果。后来,他进行了“松功”训练,不久就恢复了健康。该报道引用张院士的话说:“1990年,我决心采纳行为医学专家的提议,自我练习‘松功’治疗。‘松功’的要领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头顶开始,把全身大小长短不一的所有肌肉全部放松。每日一到两次,无固定时间,坐、躺都可以练。

    “从上至下默念放松,一贯到底,不让任何杂念掺入。一旦掺入,得重新来过。两个星期练习下来,终于做到:全身肌肉放松,进入安然半眠状态,迷迷蒙蒙,轻松自如。这时四大皆空,也许是进入了‘入禅’状态。这样自我锻炼一年多时间,症状好转。到1995年春天,终于摆脱了抑郁症,恢复了正常。”“松功”从本质上讲,也应是一个简易的内丹术:放松,排除杂念,进入虚静状态。既然如此严重的疾病都能够治愈,那么,内丹术能够“治未病”即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就用不着怀疑了。
, 百拇医药
    因为内丹术的核心在于“修性(精神)”,因此,凡属内练静修的方法,都可视为与内丹术同类。历史上的道家学者们就是这么看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就认为佛家的禅宗止观、禅定是与内丹术相通之法,并将其融入内丹学。金代道家全真教主王重阳所创的内丹术是禅道结合的清修法,他认为,禅宗、密宗、瑜伽的修炼法与内丹术基本类似,可纳入内丹术。因此,一些钻研佛学的老年人所进行的静修,也可以说是一种内丹修炼。

    修命,主要就是进行动功的训练,锻炼筋骨皮,打通经脉,是为了更有效地排除杂念、放松入静。动功在古代俗称导引。动功分段式和套式,段式指单独的一个动作,套式指有关联的数个动作的组合。在设计动功时,要考虑阴阳分布、经络走向、脏腑部位等因素。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复杂。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练段式或套式的导引如“八段锦”、“五禽戏”等最好,但若因记性差、腿脚不灵便而做不到也不要紧,古人对导引的定义是很宽泛的。晋代高道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别旨》中写道:“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就是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动作,如弯弯腰、散散步、哼哼曲、蹬蹬腿等等,都可视之为导引。长期卧床的老人,翻一下身,伸展一下手脚,也可以说是导引动作。因此作为“性命双修”中的修命,也是简易的。
, 百拇医药
    修性和修命必须相结合,就是说,放松入静要配合动作的训练,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修炼效果。如前文所提到的“三线放松功”,在进行三线放松的前后,需要做保健功,这个保健功就是导引功法。

    现在一些健康长寿的老人,总结他们的生活经验,少不了这两条,一是保持心境的淡泊,不时还打打坐,瞑想沉思;二是进行适量的运动,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以运动肢体。这实际上就是在实践“性命双修”的理念,只是他们并未自觉罢了。

    所谓“心息相依”,就是在修炼过程中,把意念集中于呼吸。佛家的“六妙法门”是一种意念和呼吸紧密配合的修炼法,通过“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这六个步骤,一方面能帮助入静,另一方面能诱导内气的产生。因佛、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在修炼内丹术时,可应用这个方法来做到“心息相依”。

    对个别具有一定悟性的老年人来说,在修炼古朴简易的内丹术取得成效并尚有余力的话,可尝试在名师指导下,进一步修炼成熟时期的内丹术,如“大、小周天”等,这样,可使体魄更加强健,有可能获得一些神奇的效果。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以修炼初传时期的那种简易的内丹术为好。, http://www.100md.com(李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