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362154
浅谈医学气功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3年第1期
     所谓医学气功,属于中医学范畴,是运用中医理论,以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为依据,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功法,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等目的,并结合现代医学,进行临床教学、科研、诊疗及保健的一门学科。医学气功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广泛应用于医疗与保健,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生病无非是两条途径,外感与内伤。当感受外邪,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盛而正虚,则为实证;当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寒暑不避,造成气血亏虚,脏腑失调,则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医学常常把疾病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所谓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西医的慢性病实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针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慢性病,中医其治疗原则则强调: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调气机等6个方面,医学气功在这6个方面更是有具体的体现。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百拇医药
    1 中医学对慢性病发病原因的认识

    1.1 阴阳学说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这也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去平衡所致,如果出现阴气或阳气一方的偏衰偏胜,人体则由正常的生理状态变为病理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说。

    1.2 气血学说

    《灵枢·本脏》谓:“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人体的脏腑经络、九窍、百骸功能都离不开气血的推动与濡养。气血病则一身皆病,可表现为气血衰弱失调与气血淤滞不通两方面。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素问·调经论篇》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因此,气血出现病变,必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丛生,乃至衰老。从而总结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原理。气血乖违,乃百病之纲领,而“气通血和,何患不除”?
, 百拇医药
    1.3 整体观念学说

    1.3.1 形神相依

    最早的形神思想源自《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云:“形与神俱,精神乃治。”说明只有形神兼备,精神才会健全。《荀子·天论》曰:“形具而神生”,形体是精神的基础,形与神相互依存而不能分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把调神和养形作为防治疾病的“都领大归”。“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产生各种情绪心理,并提出“身心健康”的概念和理论。

    1.3.2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 百拇医药
    1.3.3 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成一个整体,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整体性除了生理活动的统一协调外,人的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跟心密切相关。这种整体观提示我们,在调节自身处于完好状态时,应重视心理调节,达到情绪稳定、心态平衡的健康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3.4 情志学说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象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下雨,有时干燥一样,是一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变化,可以出现慢性病状态。中医认为七情过极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称为七情内伤。《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临床尤其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多见。盖喜甚伤心,大怒伤肝,久思伤脾。心伤,虚则心悸、失眠、多梦;实则哭笑无常,狂燥妄动。肝伤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性情急噪,或有脘腹不适、嗳气、叹息、月经不调、两乳胀痛等。脾伤不能健运则不欲饮食、四肢倦怠、心下痞满、大便不实等。

    2 医学气功学对慢性病的干预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慢性病都属于人体内外环境失衡。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医学气功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病状态的防治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百拇医药(徐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