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313436
浅谈配伍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第3期
     【摘要】中药配伍是中医,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环节之一。而中药配伍在临床应用中,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单味、甚至是多味中药的药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通过阐述中药配伍对于多个药性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所述观点。

    【关键词】中药配伍;药性;影响

    药物虽有个性之长,但使用单味中药治疗疾病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不能满足复杂病情的需要。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疗效的关键之一,也是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中药需要通过配伍应用来扬长避短,增强疗效,而然中药配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本中药的药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针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五大方面进行着重的论述,以阐述中药配伍对其产生的影响如何。

    1中药配伍对“四气”的影响

    “四气”即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是中药本身特有的药性。但在临床将中药进行配伍的过程中,对其原本的药性则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黄这味中药,本性为大寒之品,在《伤寒论》的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相配伍,使其寒性加强,共奏峻下热结,荡涤肠胃的功用。但在《金匮要略》的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附子、细辛配伍,附子、细辛性温,共同制约大黄寒凉之性,去除其与病机不符之性,防止其寒性太过,进一步损伤人体胃气,使大黄通腹下积而不凉遏,全方共奏温阳祛寒,通便止痛之功。又如半夏这味中药,性温燥,味辛,在《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中,以同样温燥的生姜配伍半夏,则可以增强其温胃、降逆止呕之功,治疗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晕者疗效良好;而在同书的麦门冬汤中,以性味寒凉的麦冬配伍半夏,则可制约其辛温之燥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