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87541
蝮蛇咬伤中毒的机制与治疗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7期
     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又叫土蛇、大公蛇、地皮蛇,因其色泽似土而得名。它为我国剧毒蛇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夏秋季节从蝮蛇咬伤多见。蝮蛇毒素为混合性毒素,蛇咬伤后可引起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

    1 发病机制

    蝮蛇属管牙类毒蛇,其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即血循毒和神经毒。蝮蛇一次咬伤放毒量为45~150mg(干重),而致死量为25mg(干重)。

    1.1 神经毒素

    蝮蛇毒的神经毒素含量较低,约占毒素干重的1%~2%。神经毒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Ach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素的B-神经毒素以及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由于蝮蛇毒对神经肌肉传递阻滞,故引起呼吸肌麻痹、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严重感染等,可继发呼吸中枢抑制,还可致感觉运动障碍,患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四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以及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或复视,张口、吞咽及发音困难,呕吐、腹胀、腹泻等多方面的中毒症状。

    1.2 血循毒素

    南于蝮蛇毒中多种成分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