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66866
太公钓鱼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养生月刊》 2007年第3期
     源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子牙“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意思是说,姜子牙隐居于渭滨磻溪垂钓,被出猎的周文王碰上,二人谈得非常投机,就请他主政,拜他为师。传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故围绕他的行为,钓鱼地点和工具等形成了不少同类的说法,如“太公钓”、“子牙垂钩”、“渭滨垂钓”、“磻溪直钓”、“大钓无钩”、“直钩钓国”等,用以形容隐居的贤才待用及被用后大展宏图的情况。杜甫“说落磴溪钓,操持郢匠斤”、刘禹锡“不作渭滨垂钓臣,羞为洛阳拜尘友”、苏轼“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等诗作中,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

    显而易见,姜子牙钓鱼钓的是政治,其中奥秘甚多,究之无益。作为常人,钓鱼则大多钓的是情趣,且与人的健康长寿有关,倒有必要在这上面作点文章。

    日本人将钓鱼与结婚联系在一起,在小豆岛,要结婚的新娘、新郎要在公证人的监督下到海边钓鱼,每人必须钓到一条5公斤以上的鱼才能进入洞房花烛的程序,否则必须推迟婚期。美国人将钓鱼与行善联系在一起,在旧金山,一个慈善组织要求钓鱼爱好者一次要缴40美元的钓鱼费,然后登上两条专门的钓鱼艇出海。他们每都能钓到约500公斤的鱼,出售后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足够4000人美美的饱餐一顿。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非洲人也有他们的钓法,在茫茫的沙漠里挖个大坑,找到暗河,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钓到一条没有眼睛的盲鱼。这可是需要毅力的,有时连续等待一两天时间还一无所得。钓鱼与中国人的原始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考,在上古时代的农牧时期之前,钓鱼就是人们最基本的求生存方式之一。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渔猎时期”,已足以说明了钓鱼与人类的关系了。所以,中国有“垂钓古国”之誉,钓鱼之兴更是出了名的,皇帝中不乏垂钓爱好者,舜少时曾钓鱼充饥,周穆王西征途中还不忘在黄河中钓一阵。汉昭帝白天钓兴未尽,夜里还掌灯而钓。孙权曾发明乘船顺长江而下的“游钓”,宋真宗、宋仁宗垂钓之外还要举办专门的钓鱼赋诗宴会。朱元璋虽然经常空手而归,还从不释手。乾隆皇帝一根鱼杆走天下,从北京一直钓到江南。文人墨客中喜爱钓鱼者更多,庄子、孔子、屈原、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欧阳修等不仅有过垂钓的历史,而且还都留下过华章。东汉的严子陵连皇帝给的高官都不要,硬是躲到桐庐垂钓去了。范仲淹写诗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诗人李白的钓趣也不小,钓了鱼还要钓更大的玩意儿,史料上对他有“海上钓鳖客”的称呼。稚子中也有乐于垂钓之人,唐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可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小年纪,垂钓就如此专注,看来已初步掌握了钓鱼的要领。老人中的垂钓者更痴迷,清代文人王士祯为《秋江独钓图》的题诗写得形象:“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短短四句诗中用了9个“一”字,把垂钓环境的宁寂、萧瑟,老人钓鱼的恬静、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 http://www.100md.com
    钓鱼对人身心健康的益处,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日从体力上受益,自家庭到钓鱼地,步行也好,骑车也罢,对身体是一种锻炼,既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功。二日从环境中受益,感受风和日丽之时,愉悦山青水秀之间,享受的是日光浴,呼吸的是负粒子,在宁静中调整情绪,在磨蹭中消除烦恼,这是其它活动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三日从静态中受益,钓鱼的静坐功,是一种静养,全身肌肉放松,有助于心脑功能的平衡和全身血液的通畅,许多与之有关的疾病,如烦躁、焦虑、多动、狂妄、心悸、健忘、疲劳、失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调理。钓鱼的专注功,对眼睛有调节和保护作用,对近视眼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四日从精神上受益,钓鱼能纠正精神不集中的毛病,使人克服三心二意的情绪。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护理专家,对60名阿茨耳海默氏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有目的地让他们观察游鱼的活动时,其精神恍惚、踱步及自我行为等相关症状明显减少,且食量增加。在瑞典的波的尼亚海滨,有人专门创办了以治病康复为目的的“钓鱼诊所”,让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前来垂钓,许多人在这里获得了健康,起到了药物无法收效的特殊作用。

    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垂钓之行不在鱼。”钓鱼之事不能在钓的数量多少上论英雄,而在于参与、消遣,在于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在于增添生活乐趣、享受人生。, 百拇医药(温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