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764508
“治未病”凸现自我保健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养生月刊》 2009年第3期
     中医“治未病”的本质是人体在没有得病之前,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预防疾病的发生,意即防微杜渐,是保健的根本思想,为我国古代养生的一大特色。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由于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机体寒热、虚实、燥湿等的不平衡,于是出现了疾病。懂得自身保养者,在人体出现寒热、虚实、燥湿的微细变化时,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及时采用纠偏措施,进行“适寒温,调饮食”等,可以防微杜渐,这就是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养生保健的特色。《史记·扁鹊传》:“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即言有文化修养的人,能够在自己疾病的很轻微的时候就预先觉察到,及早请教好医生或者进行自我调节,那么疾病就会早期解除。现今我们比古人更懂得保健知识,及早进行自我调节,以保全身体健康。

    寒热的自我平衡

    人类是恒温动物,人体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进行调节体温,以保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在气候寒热变化的时候,人体要适应外界的气温而调节自己,天气变凉了,就要添衣加褥,天气热了,就要减衣纳凉。假若不及时调节机体与外环境气温的相对平衡,就容易导致疾病。比如突然受凉挨冻就容易得感冒,甚至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冒着高温或久处炎热环境作业,容易发生中暑甚至虚脱休克等。如果是身体衰弱、衰老或者有慢性病在身者,遇气温变化时较容易出现体温调节机能故障,更应加以提防。人体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是气候的原因而感到肢冷畏寒,或出现怕热烦躁现象,或者表现出机体的体温异常,提示人们需要进行体温调节了,如果我们在进行穿着及饮食上调节无改善,就得上医院去查一查原因,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

    还有一种日常多见的人体偏寒、偏热的异常表现,多数为体质原因,如不注意早期调节,也容易变为疾病,因为人体的寒热偏胜表现是机体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之一。比如属寒性体质,通常表现面色苍白,肢凉喜暖,口淡不渴,常泛吐清水,食欲不振,喜食辛辣厚味,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象迟缓。这些人的体质是属于阳气偏衰,容易被寒凉所侵,平素要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品,如牛肉、羊肉、大蒜、生姜、洋葱、辣椒等;尽量少食用寒凉的食品,如大白菜、鲜蘑菇、西瓜、冷饮等;并多注意保暖,多作些体育活动。热性体质的表现刚好相反,常表现面红气粗,口渴喜冷饮,容易上火,烦躁不宁,小便灼热,大便秘结,口臭易饥,舌红苔黄燥,脉象滑数。这些人的体质是属于火热偏盛,容易耗伤阴液,久而久之会造成阴虚阳亢的病变。应该多食用清凉性质的食品瓜果,如黑白木耳、蘑菇、番茄、黄瓜及各种清凉水果等。少食辛辣刺激等食品,如辣椒、牛肉、荔枝、大蒜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平时要多饮用开水,并保持大便通畅。及时调节人体体质的寒热偏性,使机体处于阴阳相对的平衡,是远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虚实的自我调节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虚与实的含义是什么?虚就是虚弱即不足,实就是积实即有余。调节虚实的法则是“不足则补之,有余者泻之”,即发现自己的体质虚弱,就要补充不足;体内有积滞多余的东西,那就要将它们清除出去,这就是自身进行“补泻调节”的法则。那么怎样知道自己身体是虚弱还是积实呢?体质虚弱就是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容易疲倦,腰腿酸软,容易感冒,讲话气短,自汗盗汗,大小便频多,舌上少苔,脉虚无力。我们根据阴虚、阳虚不同的表现,而进行补阴或补阳。表现实证者大都体质壮实,属于邪气侵入或停留体内所致,表现出肢体困重,腹部胀痛,痰多胸闷,口臭嗳腐,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如果是伤风感冒须用发散外邪,伤食积滞用消食导滞,痰多胸闷用理气化痰。若要使用中药调节虚实者,最好请教医生。当然也可用食品来调节。

    人体的虚实采用食品调节要因人而异。属于体质虚弱,就选择补益的食品。我们身边补益的食品很多,可以针对虚弱不同特点而选用。如气虚吃牛肉,血虚吃羊肉,阴血虚食黑木耳,抵抗力减弱容易感冒可食用炖鸡汁、蜂王浆等。不同原因所致的虚弱选择的食品也有区别,如体力劳动后的疲倦乏力大都选用肉禽蛋,加适量黄酒或大蒜炖煮;如果是脑力劳动过度所致的疲惫,选用桂圆、核桃肉、百合、芝麻等食用,同时作些户外活动。对属于实证的人群,如因受凉伤风可吃些生姜、葱白、香菜等,痰多、伤食腹胀、消化不良,可以吃些生姜、白萝卜、山楂肉等,身体就轻松爽快了。

    一般虚实失调的现象,可以采用自我按摩来解决。如头昏脑胀,可以用两手按摩两侧太阳穴,或抓擦头皮,有提神醒脑作用。疲劳后腰酸背胀,可用两手摩擦腰部的命门、肾俞穴,上下左右擦至皮肤发烫,有强腰作用。如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胃肠功能失调,可用大拇指按摩两足的足三里穴,有增强脾胃功能作用。

    日常有一种实证似虚的情况,大都由于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造成脏器功能失调,表现头昏懒言,肢体困重,夜寐不佳,食欲不振,不可以盲目进补,应当注意调整生活,起居有常,节制饮食,往往可以不药而愈。对于有些虚弱症状,原因不明者则应注意,有可能是疾病的前驱症状,须去医院检查。

    燥湿的自我纠正

    人体感觉缺水干燥或出现水滞湿阻的现象,是由于机体内水液代谢紊乱所致。水液在人体内组织中占60%~70%,所以水液代谢对于人体是极其重要的,一旦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干燥,或湿阻的病理现象。其实人体经常发生燥或湿的现象,如水分进入过多,运行水液的功能受障碍,就会引起体内的水液停滞,形成痰湿、水肿。如果水分汲取不足,或由于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液丧失,出现干渴、脱水,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我们要经常调节自己体内的水分。如果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这是体内缺乏水液,就及时补充水分,多饮水是简单有效的办法,或者配合些滋润养液的食品或药物,如木耳、哈士蟆油、鱼鳔、燕窝、香菇等,以巩固效果;忌食辛燥之品。如果身体困重,面浮肢肿,口淡无味,呕吐痰涎,纳呆脘痞,便溏尿浊,舌苔滑腻,是水湿在体内停滞,忌食生冷与甜食,不宜暴饮开水,宜少少热饮,最好配合一些健脾化湿的食品或药物来矫正,如米仁、香椿、生姜、赤小豆、香菜等食药两宜之品。

    纠正水液代谢,改善湿与燥的症状,关键在于脾胃。所以感觉有干燥或湿阻的现象者,首先要注意保养好自己的消化道功能,尽量利用饮食来调节。人体对燥与湿的感觉比较敏感,有些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先兆,如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风湿病等开始时都有湿与燥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就要检查其原因。

    水液代谢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人。而且老年人又对缺水的反应不够敏感,所以要注意对老年人的及时补充水分,但又不能补入太多,否则反而会影响心血管的功能。现代科学证明人体随着年龄增加,体内的含水量逐渐递减,导致细胞缺水而衰退,这是衰老的特征之一。所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水分,注意调节机体的燥湿平衡,是抗衰老保健康的一个重要措施。, http://www.100md.com(吕 萍)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