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819007
养生先养心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养生月刊》 2009年第8期
     拙作《我的养生之道》(《养生月刊》2005年第5期)一文,谈到老年人养生应先养心,本文谈谈养心,唯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耳。

    何谓心

    中医学所说的心,与解剖学中的心概念不同,内涵迥异。《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主导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因此,“心”,也可谓是“形”与“神”的关系。形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形体盛衰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这就是中医通常所说的“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好坏,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形体的盛衰,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统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特点和优点。因此,中医历来主张养生必须养心,养生应先养心,对老年人来说,养心以养生,显得格外重要。

    何谓养心
, 百拇医药
    人的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一个人情绪变化的归类。犹如乐谱中的七个音符,互相制约,和谐共处。七情变化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如果其中有一个过度出格,就会给整体惹出事端,正如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养心”谓之调顺七情,心理和谐。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心和精神爽、身体好。养心还要戒暴喜暴怒、绝忧愁、少思虑、节悲哀、避惊恐。

    戒暴喜暴怒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于健康。如喜过度,暴喜,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伤神耗血,可引起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儒林外史》记载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考取了秀才,邻居奔走相告,向他祝贺。他还不信,回家看到了自己中举的报贴,欣喜万分,“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疯疯癫癫,幸老丈人胡屠户狠狠的扇了他一巴掌,他才清醒,没有伤命。
, 百拇医药
    怒为肝之志,适度的怒气外泄,有益健康,可怒不可遏,暴跳如雷,轻则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则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有媒体曾报导有个张姓老棋迷,他逞强好胜心强,与棋友对弈,连输二局,他立即面红耳赤,脖子粗,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瘫倒在地上,经医生检查为脑溢血,险些送了老命。暴怒是养生之大忌。“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止霹雳火”。

    绝忧愁

    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传说春秋末期,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屠兄的大仇,而逃出楚国时,因楚平王在各关口张榜图画,捉拿他的楚军把守的昭关,伍子胥一夜之间愁,白发满青头。如果一个人终日闷闷不乐,垂头丧气,忧心忡忡,不得安宁,便会影响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癌症或其它疑难重症。 少思虑

    一个人思虑过度,有多种原因,诸如个人欲望多,朝思暮想,胡思乱想,有可怕的“隐私”之事,思想斗争剧烈,常常怀疑有人要把他置于死地,提心吊胆等等,这样可使人脾气郁结,消化吸收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昏目眩、怔忡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多种病变,严重的也可引发癌症。因此中医历来强调“少思虑,以养神”,“绝私念,以养心”。
, http://www.100md.com
    节悲哀

    “悲哀忧虑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经常悲伤,或者精神上陷入痛苦的深渊,会导致咳嗽、肺痨、癫病、尿血、昏厥或突然死亡。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官场失意,屡遭谪贬,由京城贬到邵州刺史,还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14年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症,又患霍乱,终于病夺其志,只活了47岁,便含恨长逝了。

    避惊恐

    惊,指突如其来的惊吓、恐惧,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恶梦,都会受惊。惊伤胆,会出现心神不宁的心悸。恐,指心中恐惧,精神过度紧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恐伤肾,恐则气下,精气下陷,升降失调,会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也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痫或痉厥等症,因惊恐而成病者也是屡见不鲜的。《晋书·东广传》记载的“杯弓蛇影”的故事,说明惊恐确能引起疾病。

    所以老年人养生,以个人愚见,营养身体固然重要,调养心情更为有效。, 百拇医药(徐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