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3年第3期
编号:11049024
内热外伤中医治疗九方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3年第3期
     临床中,常有一些原因不明、经年累月发热不退,或反复发热、年复一年不愈的发热疾病,中医称之为内伤发热或称杂病发热。笔者曾遇到过几例这样的病症,向他们介绍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的治内伤热病方,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朱教授的方药介绍如下,供患有此症者试用。

    一、经常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怕风、鼻塞、浑身酸楚不适、出汗,但出汗后发热、怕风、身疼等症不减,舌苔白薄。这种发热形同感冒,所以有的医生以感冒论治,病人亦常诉说“一年四季好感冒……”这种反复发热的病症,确实容易为伤风感冒所诱发,证同感冒,但不是感冒,中医称之为营卫失调发热,也就是机体气血偏于虚弱,不能协调地抵御外邪的侵袭所致。

    药用: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7个。平时易发咽喉疼痛、干燥者,桂枝减为6克,女病人加当归10克。水煎热服,最好能在喝药后接着喝热稀饭一小碗(大米、小米粥均可),盖被取微汗。米粥在这里不能简单地看作解饥的食品,它与药物配合后,便成为一种很好的“食疗”药物。热退之后,隔几天服药一剂,坚持1-2个月,以便从根本上将机体的气血阴阳调和,使发热之病根除。。

    二、下午或夜间热势明显,体温升高,有低热,也有高热,但一般以低热经久不退为多见。此外,还常有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燥、心烦、多梦,或有盗汗(即熟睡后出汗,醒后汗止),大便干结或便如羊粪。舌质红,少苔。中医称这种热病为阴虚火旺发热,也就是体内津液缺少,不能濡养脏腑,致使脏腑功能过分兴奋所致;而脏腑功能越兴奋亢动,越是消耗体内津液,形成恶性循环,故发热久久不愈。这种热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应是“壮水制火”。

    药用:地骨皮,丹参、生地、玄参各15克,沙参、麦冬、知母、生石膏各20克,甘草10克。如口干、心烦、尿黄突出者,将麦冬、生石膏各改为30克。如果是儿童,药量相应减少。不论成人和儿童,有条件者,还可加鲜芦根、香蕉皮各30克,或服药后,即饮甘蔗汁50毫升。我国中南各省夏季常发生“小儿夏季热”,也可参考此方药治疗。

    三、外界气温高时体温高,肌肤可灼热烫手;气候凉爽时,体温自行减退,故发热的特点是早晚低,中午高。因此本病多发于盛夏或夏秋之际。由于长期发热,耗伤气血,故精神疲惫、头晕、食欲差、口干、心烦、形体日渐消瘦、尿液色清、舌质红而少津液。本病是暑热或高温耗伤气阴而成,病从外来,实则内伤,所以仍属内伤发热。

    药用:太子参、麦冬各20克,沙参、五味子、知母各15克,芦根30克,黄芪、甘草各10克。夏季可以西瓜当药,多食西瓜对于,冶疗本病疗效甚好。“小儿夏季热”病情与本症相同者,亦可用本方治疗。暑热病可年复一年发病,因而在气温升高之前服药,可以防思于未然。

    四、低热不退,常见下午热势增高,或兼有怕风。热势高时可有少量出汗,肌肤湿润且感发胀。伴有胸脘满闷、食欲不好、口腻、口苦、口干,但不想多喝水,甚至不愿饮水。肢体困重,尿短、尿黄。舌苔厚腻,或者舌苔中间和根部黄腻不退,舌边、舌尖鲜红。这种热病,中医称为湿热遏阻发热。本病初起如施治得法,很容易治愈,但常因治疗不当或滥用抗生素致使热之邪久恋不解,延误病机而使低热、身困久久不愈。

    药用:青蒿、黄芩各15克,茵陈、苡仁、车前子各20克,杏仁10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湿热遏阻发热,常常是以湿邪为先导,如果口腻、胸闷、肢体沉重特别突出者,苡仁加至30克,再加炒荆芥、藿香各10克。如湿邪郁久化热,口苦、口干、尿黄而少,心中烦急,由低温转为高热,上方中加人大青叶、板蓝根各20克,栀子10克;金银花、连翘各加至15克。

    五、身热不扬,但体温并不明显升高,而患者却自觉发热如火燎,或肢体某些局部发热难忍。常伴有嗜睡、胸闷、呕恶或口黏腻,虽发热而不想喝水,喜热食、淡味和焦香食物,舌苔厚腻。女病人常白带多。有的病人家属见病人低热经久不愈,肢体困倦,常好心地给予滋补以治虚,然愈补愈困、愈补愈身热不解,这是痰浊壅滞机体而引起的发热,而常常由于误补而延误病情,应化痰行气以退热。

    药用:茯苓、车前子各20克,法半夏、黄芩各15克,陈皮、浙贝母各10克。如大便秘结不爽(但不是干结),可加白术、萝卜子各20克,往往大便一通,身热、身困之症顿消。如身热又兼怕风,加炒荆芥10克。女病人白带特别多者,加苡米30克。

    六、身热心烦,精神沉闷抑郁,或易激动恼怒。体温的高低受精神的影响,精神愉快时体温下降,精神抑郁、紧张、激怒时体温升高,但一般以低热为多见,体温一般不超过38℃,且持续时间短暂。虽长期或反复发热,但形体不消瘦,大小便等均正常。女病人常经前乳房作胀或月经不调。这种热病中医称气郁发热。

    药用:丹皮、栀子、柴胡、郁金、甘草各10克,白芍、柏子仁各15克,陈小麦30克,大枣10个。女病人加益母草20克。如情绪特别易激动,可加钩藤30克。

    七、发热绵绵不断,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头晕、心慌、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小劳则热势增高。面色淡白无华、形体消瘦、发如衰草、皮肤干燥、口中少津、舌质嫩红、光亮无苔。女病人则月经量少、色淡,或者经期提前而量多。这种热病中医称之为精血亏损发热,是内伤发病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应补益精血为治,热势才可渐退。

    药用:当归、熟地、黄芪各20克,炙甘草、阿胶各10克,牛骨或猪骨100克,加水浓煎,少少频服。出血明显者,如皮下出血,牙龈、鼻腔等处出血,加藕节20个,仙鹤草20克,每次用药液吞服乌贼骨粉、生地炭各3克,或乌贼骨粉、血余炭各3克。

    八、下午或夜间发热,或热势昼轻夜重,或自觉身热,但体温并不明显升高。常伴有口干、心烦、胸闷、夜寐不宁等症状。唇、舌略紫暗,舌上或有瘀点,或巩膜(白眼珠)有少许血络浮出,脉象沉涩而不流畅,患者除低热或自觉发热外,一般情况尚好,外观形同无病,但温温身热、极为苦恼,女病人可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这是瘀血内结,运行不畅而发热。瘀血发热,用清热消炎药自然无济于事,非活血行血不能退热。

    药用:丹参30克,赤芍、丹皮、柴胡、牛膝各5克,枳壳、桔梗、郁金、桃仁各10克,甘草6克。女病人月经量少或闭经者,加红花10克、益母草30克、王不留行子15克。如皮肤粗糙、干枯无华、形体消瘦,加土鳖虫10克,再用药液吞服鳖甲煎丸10克,一日三次。

    九、高热不退,但体温可时高时低,一般是上午及肌肤阳面(如手背、背部等)热势明显,扪之可灼手。说话过多或稍有劳作,体温即升高,虽烘热不止而却畏寒,故常盖被、闭窗以御风。食欲极差,口淡无味,口中烘热喜热饮,但饮而不多,大便中常夹杂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形体极度疲惫,出汗、头晕,高热时脉搏增速,但重按无力。舌质淡、少苔。这是元气虚弱发热,是内伤热病中的重症,应补益元气方能退热,中医将这种虚热喻为“灯烛之火”,遇水即灭,所以切不可轻易使用清热消炎药。

    药用:黄芪30克,当归、党参各20克,炙甘草、五味子各10克,附片、肉桂各6克,大枣10个。浓煎,少少热服。气虚发热重证,要用温补药治本;用温药治大热证,中医称之为“甚者从之”,这种学术观点很科学,运用得当,收效神速。此外,还可用牛骨或猪骨100克(猪骨、牛骨应剔去肉,用净骨为好),红枣50克,小火浓煎,除去浮油,按患者口味,适当加些佐料,服药后,随即喝一小碗热的骨头汤,既可佐食,又可补虚退热。

    以上九种内伤热病,再加上药物中的加减变化,适应症比较广泛,除一般长期发热不退之病症外,也可治疗西医诊断已经明确,但治疗效果不好的发热疾病(当然癌肿发热、血吸虫病发热,则必须同时治疗癌肿和血吸虫病),只要症状基本相符,也可用上述方药治疗。, 百拇医药(琴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