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117405
双手扶持千木茂 慈怀灌注万花稠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6年第4期
     “普及营养知识,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平衡重要性的认识,有许多工作要做,营养状况关系到国民的体质,国民的体质不健康,国家就不能强盛……”2003年2月28日下午,《养生大世界》编辑部新春联谊会上,著名营养专家、本刊顾问于若木恳切地对编辑部人员所说的一番话,还在耳边萦绕。时过三年,2006年3月,曾经为中国人民营养健康事业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她离开了我们。亿起她柔和慈祥的面容,回味她深远悠长的话语,我们想到:也许我们每个中国人健康的体魄里都注入了她辛勤劳动的汗水。

    ——编者

    “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这是一位友人赠送给于若木老人的一幅对联,这可谓是对于老献身营养事业20余年的真实写照。

    于若木的名字来由,于若木说:“若木”出自《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按《山海经》解说,是一种“青叶赤花”之树,长在“日所入处”。她的父亲从小给她讲解《楚辞》,所以她喜欢《楚辞》,取了“若木”这个名字。
, 百拇医药
    陈云能够以多病之躯寿至90岁,并能卓有成效地管理国家大事,与夫人于若木这位营养专家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为了陈云的健康,她首先要求陈云戒烟,陈云也深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952年,他戒掉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抽香烟的习惯,而且说戒就戒,一点也不含糊。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身体也比过去好了。他晚年时曾说过,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新中国成立后,家里有了厨师,但是于若木对家里的营养问题还是一直关心,营养搭配失衡了、蔬菜吃得少了、杂粮少了,她都会提醒厨师注意。她还经常向全家人及厨师宣传营养知识并建议中南海的厨师学习营养知识。

    陈云身体不好,但他给人的感觉总是步履轻盈,目光有神,气定神闲,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依然还思维敏捷,精神健朗,在这当中,于若木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于若木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制定了十分普通但又有效的食谱,早餐: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一荤一素;晚餐:豆制品,蔬菜,主食是大米。陈云之所以有称米定量吃饭这种与常人不同的饮食方式,其实就是夫人于若木的功劳,也是中国食疗实践的具体表现。
, 百拇医药
    此外,于若木还一贯主张“水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坚持饭后坚持吃两根香蕉或一个苹果、雪梨等水果。她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缺乏钾会导致虚弱失眠,严重的会使人心律失常,陈云工作忙、睡眠少,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与陈云的“睡眠第一,吃饭第二”的保健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陈云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也许是因为天生就对营养方面敏感,于若木对生活中的营养学一直没有放弃关注。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好多人得了浮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心的于若木便去请教营养学家。专家说,病因是缺少蛋白质,其实每天吃二两黄豆就能解决问题。于若木风趣地说,那时有人管处级以上的干部叫“糖豆子部”,糖是指干部每月会发给一些白糖,豆就是指的黄豆。

    一个建议,让困难时期很多干部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这是陈云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重要决策。这里面,也有于若木的一份功劳。

    于若木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任顾问时,到广西参加一个食品方面的会议,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参观当地的一家工厂。厂里的同志介绍说,他们这儿分配来两个大学生,但都是病号,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不能正常工作。
, http://www.100md.com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京后,于若木走访了一些大学,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为营养素摄入量不够,大学里患肝炎的病人多,因病休学的也多。国民身体素质不好,就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面对这些情况,于若木忧心忡忡。她来到当时的卫生部卫生研究所,向著名的营养学家周启源、金大勋、沈治平等教授虚心讨教营养科学方面的问题,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营养问题的资料,深入基层考察调研。1983年,于若木写出了关于营养问题的第一篇论文《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营养学界的重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60岁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可于若木步入营养学领域那年已经64岁了。众所周知,营养学包括的学科非常广泛,于若木在花甲之年涉足这个领域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营养学包括了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卫生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谈到涉猎这一跨跃多学科领域时,于若木谦虚地说,营养界的权威专家都是我的启蒙老师。
, http://www.100md.com
    和于若木接触过的人都被她谦虚好学的作风深深感动。新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沈治平教授说,无论是我们和她交流还是出席营养学的会议,她总是拿着本子记录,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她还博览群书,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营养学刊物,及时了解世界各国营养学科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动态,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于若木倡议成立了学生营养促进会,她主动捐钱设立学生营养餐。她认为,有许多做少年儿童工作的人,谈营养之外的事情很多,像服装、玩具、体育锻炼等等,可就是很少有人讲营养。也许是这件事情太普通了,谁能不吃饭呢,以至于被忽视了。她觉得这是缺陷,营养应该是第一位的,并提出”营养应成为国策”。

    于若木是著名的营养学家和学生营养事业的大力推进者,在她倡导和政府支持下推行的学生营养餐和学生奶计划正在一些大中城市推广。儿童少年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长知识、性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营养状况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与心理、智力有密切关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也重视孩子的营养,天天吃鱼、吃肉。可是,某项调查表明,城里的孩子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农村孩子,这让人有些费解。对此,于若木说:“这就是文明病的表现。营养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完全是同步的,它与知识结构相一致。我认为,宴席的食物结构就是最不合理的,主要都是肉类、海鲜,几乎没有主食。常吃这种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很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的人并没有觉悟,还认为这样吃饭是种享受呢!”
, http://www.100md.com
    现在,有些家长为了孩子长得健壮,花费金钱买各种高级食品,认为越贵越有营养,于若木说:“这是走入了营养的误区。食物结构不合理造成儿童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必须齐全,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据于若木身边的人介绍,于老不仅在营养学领域潜心探索和研究,而且还不辞辛劳地出席各种营养学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足迹遍及长城内外、海岛边疆。寒冬,她冒着风雪到东北考察,盛夏,她顶着烈日到海南调研;她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足而担忧,也为发达地区儿童的营养失衡而不安。于若木呼吁各省市领导同志对学生营养问题给予关注,同时要强调平衡膳食,提出要重视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要用营养学智慧开启人们的心灵。

    于若木身边的原工作人员高英说:“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1996年,那是陈云同志逝世的当天,我突然接到了于老的电话,说第二天有一个关于营养方面的会议,她让我一定代她去参加,而且要做好录音和记录,回来放给她听。”“在那样特殊的时刻,她不顾自己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还惦记着中国人民的营养事业。从那天起,我对这位老人加倍崇敬,只要自己能做到,一定克服困难完成。”高英这样来表达她对这位老人的理解。, 百拇医药(余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