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13933
本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7年第11期
     菜肴之美,当以味论,而味首在本味。要使一物各有一物之味,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必须突出原料的本味。那么,以“本味”为调味核心的中国传统调味理论(包括本味论、时序论、适口论)之一的本味论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从烹制菜肴的角度,谈一谈本味论的由来。

    早在人类文明刚开始的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对调味工艺进行研究。据《尚书》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人类在调味方面记载最早的文献,以后的调味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从盐梅调和羹的简单实践中,学到调味的基本知识,为以后形成系统的调味理论定下最初的基础。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的篇名,全书共160篇,“本味”乃其中一篇,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第一本系统论述调味的言论与著作。“本”含有探求“本源”之意。在这篇精辟的论解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用于烹制的原料《本味篇》对畜禽肉、水产、蔬菜、水果等原料做了概括性的介绍,指出哪一个区域所产原料是最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原料不是最好的,就是调味的技艺再高,也调不出“至味”。正所谓说“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调味的“尺度” 《本味篇》:“调味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由此可见,烹调中放调料剂量的多少、投放顺序的先后,都要掌握一个“尺度”,使菜肴的口味、口感恰到好处。换言之,就要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烈)、成而不减(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鼻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