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585624
听季羡林说“和”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8年第3期
     近日,我拜见了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穿着病号服坐在小桌前,看着书,显得清淡而平和。病房内侧坐着他的保健医生、著名医学专家穆善初。季先生谈到和谐时,专门提到了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是对人身心健康最高层次的总结,也是对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提升。

    97岁的老人说起话来节奏有序,逻辑通彻。“我们要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的内心和谐。”

    我说:“人的各种欲望很多,如何做到内心和谐呢?”

    季先生变得严肃起来,带着一丝忧虑的神情:“和谐是一种文化。我要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过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季先生用一位老人平和的口气对我细细道来,话语中充满着哲理与智慧。“和谐是发展,是进步。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更为重要。”

    季先生还特别强调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做了,不仅中国大治,世界也大治。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仅仅对中国是一个贡献,而且对世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我对先生所提出的内心和谐有了顿悟之灵。“致虚极,守静笃”说的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而内心的和谐,是每个人在起伏多变的生活大海里应该寻找的一个平衡。不和谐就是不平衡,不平衡的状态就是矛盾的状态。而不平衡的主体是人,人的不平衡始于内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读过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和《季羡林论人生》,讲的就是内心和谐的哲理。有为有不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交谈间,我想到一句名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我们应该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在此,季先生在《我的人生感悟》中有一段话,令我回味无穷。“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我从季羡林先生的谈话中更理解了知足知不足的道理,似乎走进内心和谐之大门,仿佛看到了一片海阔天空。, 百拇医药(沉 石)